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貨櫃三雄首季EPS表現亮眼

  • 工商時報 張佩芬 王淑以
陽明第二季獲利高於第一季趨勢越來越明顯。圖/陽明提供
陽明第二季獲利高於第一季趨勢越來越明顯。圖/陽明提供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陽明(2609)12日傍晚公報董事會通過今年首季財報,EPS7.49元,在貨櫃三雄當中居冠。該公司首季營收622.82億元,稅前獲利286.86億元,稅後獲利245.87億元,獲利金額與去年第四季的101.26億相較,是2.43倍數,優於法人預期。

陽明首季EPS 7.49元 稱霸貨櫃三雄

陽明今日董事會也通過購買貨櫃及租賃貨櫃一批,公司方面說明,因為需要時間接洽協商,目前沒有確切購買或租賃數量,要看協商結果。

陽明去年營收1,512.77億元,稅後淨利119.77億元,EPS4.51元,第四季單稅後淨利101.26億元。

長榮首季EPS 7.04元優預期 有望上修獲利

貨櫃航運景氣急速拉升,需求強勁、運力吃緊,推升全球各航線運價第一季居高不下,再加上油價等營運成本持平,長榮第一季每股純益(EPS)「海賺」7.04元,創單季新高,毛利率更超過五成,光一季獲利就超越長榮過去年度最佳獲利成績。

長榮5日才發布3月自結獲利,單月EPS為2.36元,7日緊接著發布第一季財報,同樣繳出令人驚喜的好成績。

長榮第一季合併營收為899.53億元,季增39.05%、年增106.9%,毛利率超過五成、達51.85%,毛利率季增達18.59個百分點,成長驚人,營業利益率為48.9%,稅後純益360.83億元、季增168.69%,EPS為7.04元,創單季新高,優於市場預估的6.5~7元。

長榮第一季EPS達7.04元,除了創單季獲利新高,也是自1968年創立以來,超越所有年度獲利的數字。歷史上年度EPS最高為2004年的5.29元,次高為2020年5.06元。

基於貨櫃航運市況太熱、供需尚未緩解,市場預估長榮今年EPS將寫下史上最佳紀錄。本土投顧估長榮今年EPS為22.83元,有望再上修。

此外,因應貨櫃航運景氣熱翻天,市場貨櫃極度缺乏,長榮董事會7日再宣布造櫃計畫,長榮及旗下子公司青標海運、長榮香港等三家公司合計將採購各型貨櫃14,750只。

展望第二季,由於年度美西及美東航線的新長約換約在5月1日開始生效,長榮雖未對外公布價格及漲幅。不過以亞洲航商的換約價格,如美西航線3,000到3,900美元,美東航線4,000到4,900美元計算,是年增1.5倍的幅度調漲。另外,雖然美西航線因塞港,各聯盟進行減艙,長榮所屬的OA聯盟有減班規畫,運力減少,但適逢美國線換約利多,營運仍樂觀。

萬海首季EPS 6.62元 賺贏去年

萬海11日公布今年首季財報,營收386.16億元,毛利191.47億元,稅前獲利181.84億元,稅後獲利142.96億元,EPS 6.62元,單季超過去年全年EPS 5.1元;萬海4月營收月增16.18%,估計第二季業績會有更好表現。

萬海11日董事會也通過加造四艘1.3萬箱貨櫃船、與增訂5萬箱(20呎櫃)貨櫃,搶攻遠洋線企圖明顯。

萬海3月中剛宣布要訂造九艘1.3萬箱貨櫃船,金額以不超過10.35億美元為限(約新台幣292.49億),船隻預計2023年交船。該公司11日再宣布預計以總價不超過5億美元(約新台幣138.75億元),購入四艘1.3萬貨櫃船,累計共13艘,其中五艘已正式簽約訂造。

萬海董事會也通過基於集團長期發展整體營運考量,以及船隊配置所需,將購入5萬箱貨櫃,斥資約1.51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2.14億元,平均每箱單價為3,038美元。

萬海大動作造櫃、造船,造大型船展現搶攻遠洋線企圖,今年內公告的造櫃總量達16.2萬箱,金額逾4.85億美元,造船數達34艘,約27.5億美元

萬海4月營收149.39億元,比3月多出20.8億元,月增16.18%,年增178.9%,新航線因為船舶租金較高,加上靠港與燃油成本等,法人估計,增加的營收約打七折就是增加的獲利,估4月會多賺約15億元。

萬海今年共有十艘新船與十艘二手船交船,截至目前為止已交付九艘,今年底前尚有11艘待加入營運,後續業績爆發力看俏。

上市櫃2021/Q1財報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