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本周大跌1,457.91點跌幅8.43%,個股跌勢更慘重,終於引爆久違的違約交割潮,證交所公告,5月14日陽明、長榮及中鴻三檔個股,各爆出1.04億元、3,526萬元及3,934萬元違約交割,都是近年來罕見的新高。
而且,這三檔個股違約交割的券商「遍地開花」,各分散在18個、19個、14個不同的券商與分公司據點。
證交所表示,目前台股交割採「T+2」制度,也就是投資人必須在股票成交當天(T日)後的第二個交易日上午9點前,將應交割款匯入交割帳戶,若交割帳戶餘額不足,就構成違約交割。據悉,12日違約交割就是12日盤中重挫1,417點的「傑作」。
依證交所從108年2月1日開始在官網每天公告違約交割資訊以來,「買進、賣出合計總金額」及「買進、賣出相抵後金額」分別為3.17億元及5,147萬元,都是創下公告來新高;另個股違約交割金額之前僅出現過三次,分別為108年12月12日友達3,686萬元、110年1月8日長榮5,793萬元、110年1月20日台達電2,900萬元。
證交所解釋,3.17億元是「買進、賣出合計總金額」,但實際上對市場的影響要看「買進、賣出相抵後金額」5,147萬元,對於違約交割的投資人,券商將會進行追償,在尚未清償前,違約交割的投資人將不得進行交易,證交所會對所有券商通報。
據統計,這三檔爆大量約違交割的個股,個股本周股價跌幅都接近二成,陽明周跌幅19.13%、長榮跌17.53%、中鴻跌20.79%。 但事實上,這三檔並不是本周跌幅最深的上市股,跌幅前十高股包括業旺、台航、建通、瑞祺電通、新興、泰鼎-KY、安集、億泰、海華、裕民等,跌幅都在26~35%以上,本周跌幅逾二成的計有88檔上市股。 再進一步統計本周跌幅逾二成的個股,「整戶維持率」大都在170~180%之間,但整戶維持率是含融券維持率,以融資戶不可能也同時是融券戶來看,目前這些個股「融資維持率」已掉到130%附近,甚至有不少個股更在110~120%之間,買在高檔的投資人恐將面臨一波追繳及斷頭的壓力,未來違約交割壓力仍不輕。
運價再奔新高 歐洲線周漲逾16%
上海航運交易所14日發布最新運價指數顯示,除了上海往釜山的運價平盤,其餘11條主要航線全面漲價,其中歐洲線漲最多,每箱(20呎櫃)運價達5,438美元,周漲幅16.25%,每大箱(40呎櫃)運價達10,876美元,創新高。15日歐美線剛漲價,赫伯羅德6月1日美加線每大箱要再調漲1,200美元。
在亞洲區間航線運力名列第一的萬海航運,稍早通知客戶22日要調升大陸到亞洲各航點運價,昨日上海同業指出,這次漲價目前所知要調的是馬來西亞、印尼與泰國的運價。不過同航線大公司認為,以歐美線運價漲幅,很快亞洲區間航線就會補漲。
攬貨業者指出,上海航運交易所公布的是本周市場運價,包括15日漲價後歐洲線的平均運價,目前台灣船公司對英國的報價是12,500美元。
美東線本周每大箱運價達7,378美元,單周上漲342美元,因為買艙費自3,500美元起跳,運價也是破萬、10,878美元起,台灣平均運價收1.2萬美元。
上周在上海航運交易所數據中,意外出現跌價的美西線,可能是因為5月美國線新長約開始實施,有些船公司把長約價算進去,長約價雖然較去年漲了一倍多,但是還是較現貨市場運價低許多。
美西線長約價約3,500美元,上周現貨價4,608美元,本周是4,839美元,買艙費另計,簽約的託運人,頂多有兩成貨載能以長約價計費,其餘還是要加價。各船公司向海航運交易所報的都是現貨價,因此上周為何出現下跌的數字,至今仍是羅生門。
但可以確定的是歐美都因碼頭壅塞問題,嚴重影響到運力供給,船舶準班率從七成左右降到兩成,退關貨(大陸稱甩櫃)在馬來西亞巴生港比率最高,高達64%,就船公司來說,退關率最高的就是法國達飛航運,高達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