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夫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顧問部營運長、孫欣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資深副總經理
私募基金乃國際間行之有年之投資工具,依據AVCJ統計資料,自2010~2020年,亞洲併購案件中,私募基金參與達45,183件,佔同時期亞洲併購案之51.9%,顯現出私募基金在全球併購市場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然而,私募基金於我國的發展情形,不論是外資私募基金於我國進行投資,或是國內私募基金之設立,都遠不及其他國家。法令上的限制、各主管機關審核的態度、國際間投資環境的變遷、我國企業生態,乃至於社會大眾對私募基金的認識不佳,種種因素均導致私募基金在我國投資金額、及案件數相較其他周邊國家為低。
以上述統計期間為例,同期發生於我國的併購案件中,僅36%的案件有私募基金參與。同樣地,國內設立募集之私募基金也未蔚為風行,我國彷彿成為私募基金之沙漠。
所幸近年幾個指標性的案件,如2018年KKR完成李長榮化工之收購案及Morgan Stanley完成百略之收購案,仍顯現出國際級私募基金並未忽略我國。同時,民間對私募基金的推展亦是一大助力。多年來,國內許多對私募基金熟稔的專業服務機構及專家,積極推動國內私募基金之設立,並引導國內資金投入私募基金。藉著私募基金業者對產業脈動的了解,及對企業評估之縝密度,乃至於投資後經營績效之提升等作為,除冀望能為國內資金找尋投資出路,更希望加速我國產業升級及企業轉型。
以國內私募基金之發展來說,除了早期的創投界,陸續開始有幾家私募基金成立,如:東博資本、卓毅資本、華威國際等。此外,自2017年金管會開放投信業者設立私募基金,亦曾引起許多投信業者詢問。更甚者,部分家族辦公室也積極洽詢設立私募基金之程序。
就法規面而言,政府亦透過逐步鬆綁法令來推進私募基金產業之發展。自2015年訂定「有限合夥法」明文化我國設立境內私募基金之法源,近年包含許可證券、投信投顧等金融業投資經營私募基金業務、開放境外資金回台投資國內私募基金,乃至於近期國發會所訂定之「促進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產業輔導要點」,放寬保險資金作為私募基金之資金來源等,均有意優化私募基金的投資環境,以完成私募基金生態圈的最後一哩路。
回顧我國私募基金發展及法規與實務之演進,有幾點觀察可供讀者參考:
一、私募基金國內化:過去礙於國內法規較為缺乏彈性,私募基金多設於海外,雖提供較有彈性之組織架構,惟亦容易落人口舌,產生規避稅負或我國法令監督之疑慮。然近期已有私募基金業者成立境內私募基金,在法規逐漸鬆綁下,預期將有更多的境內私募基金成立。
二、引進保險資金:為導引保險資金藉由私募基金投入策略性產業,國發會已研擬相關辦法,未來保險資金投資私募基金將於法有據。惟較為可惜的是,目前國發會所制定的辦法僅允許保險資金藉由「符合規定的私募基金」投資「策略型產業」,未來若能將允許投資的產業放寬,相信更能促進台灣企業轉型升級。
三、對私募基金應抱正確期待:部分投資人對私募基金有不正確的期待,認為私募基金投資是穩賺不賠。然投資一定有風險,即使特定私募基金具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仍會有投資失利的情形,故投資人對私募基金投資仍須謹慎。
私募股權基金在國際間的發展已趨近成熟,惟透過政策的開放與民間的推動,台灣的私募股權基金產業才正要蓬勃起飛。隨著國發會公布「促進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產業輔導要點」擴展私募股權基金的資金來源,國內私募股權基金設立、投資的生態圈儼然成形。搭載此次境外資金回台限制的放寬,未來可預期國內私募股權基金又將會有一波成長與躍進,但我們認為,政策法規的鬆綁只是藥引,要建立長期而穩定的資金活水,有賴於基金產業整體運作的透明化與公信力,畢竟資本市場的信賴需要累積,也需要私募股權基金業者採取保障投資人的風控及治理運作;這幾年國際(私募股權基金)機構投資人協會(Institutional Limited Partners Association)也強力地宣導私募股權基金產業,應該踐行最佳實務來確保基金營運績效的可持續性的成長,畢竟再多的鬆綁,最後也經不起害群之馬對整個私募股權基金產業所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