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為何台灣中小企業應深化ESG永續經營策略?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文/郭曉薇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延燒至今,與美中貿易戰的相互影響之下,國際產業鏈的變數自2020年起即節節攀升,《2020資誠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指出,「貿易衝突」與「供應鏈中斷」分別是台灣企業領導人認為十大威脅中的第一及第七名。CRIF中華徵信所內部數據也顯示,2019年下半年起台灣企業信用等級即呈現明顯之下降趨勢,使得企業領導人開始重新思考國際供應鏈之布局,在評估供應商的信用風險時也更為嚴格,甚至標普、惠譽也開始將ESG納入企業信評指標的重要項目。對於高度接軌國際產業供應鏈的台灣企業來說,此一事實使得「落實ESG」成為大型企業及中小企業都應盡速展開之必要行動。

觀察台灣大型企業落實ESG的做法可看出,大型企業較能集結內部豐沛資源進行完整年度計劃,並且可於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三面向同步落實,再搭配年度CSR報告書主動揭露ESG相關訊息,根據《2020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研究顯示,2019年臺灣共出版556本永續報告,其中上市櫃公司就占了92.3%。

而對於資源相對較少的中小企業來說,落實ESG的任務則更為艱鉅,除了維持公司穩定運作、謹守環境標規與社會規範就已經費盡多數心力之外,較少有多餘資源與人力可以投入環境保護與社會公益之落實。在環境(E)與社會(S)的實踐都相對困難的前提之下,公司治理(G)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就是最需要好好把握的得分項目,其中包括職位權責、人員聘用標準、收支透明與員工福利,公司治理(G)在執行成本上不但低於另外兩個項目,對於人力編制精簡與資金來往較為單純的中小企業而言,也是相對更具有優勢的面向。

2020年中小企業在所有台灣企業當中占比高達97.65%,儼然成為台灣產業發展的支柱,而隨著全球環境意識逐漸抬頭,知名國際企業為了提升企業形象,在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之外,供應商是否符合國際ESG標準或具有相關認證,更成為這些企業決定是否合作的重要指標之一。

因此,在企業爭相追求永續經營的市場環境中,深耕ESG策略已是中小企業營運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決定能否長久經營、在國際產業供應鏈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指標。而為了在國際市場上持續提升台灣企業的競爭力,由台灣市場主動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準則的「中小企業ESG評鑑機制」更是勢在必行,不但能讓中小企業有機會接軌國際,甚至可將「ESG」納入金融機構信用評分的重要評估項目之一,讓持續深耕ESG的優質中小企業能夠以更低成本取得營運所需資金,進一步實現永續經營、甚至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訂閱名家評論周報,關心全球財經大小事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