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疫情多點爆發,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截至19日止已有破千例本土個案。《德國之聲中文網》19日專訪專家直言,台灣過去一年在防疫上的成功,在許多方面,可能使台灣「大意失荊州」,「不幸的是,台灣似乎變成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19日專訪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教授紀駿輝,並以「台灣疫情再起的關鍵因素」為題的報導指出,紀駿輝說,去年曾敦促台灣的同僚加緊努力開發國內疫苗,並盡力獲得國際疫苗,「不幸的是,台灣似乎變成了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文中,紀駿輝進一步分析,由於台灣(防疫)如此成功,大多數政府官員和民眾都沒有意識到接種疫苗的急迫性,台灣在前半段透過非常強大的防禦達到非常好的防疫效果,「但為了贏得比賽,台灣現在必須在下半場發動進攻,而方法就是接種疫苗」。
至於台灣本土大爆發,台灣面臨疫苗數不夠,由COVAX分配的41萬400劑AZ疫苗已於19日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預計1周內完成封緘檢驗,優先讓第一線醫護與抗疫人員施打。另外,衛福部食藥署19日晚間證實,莫德納藥廠已同步送來200劑檢驗試劑,讓台灣預做封緘檢驗準備。
文章來源:專訪:台灣疫情再起的關鍵因素
(中時新聞網 莊雅婷)
BBC點出台灣防疫4大問題
台灣本土新冠疫情興起,英國廣播公司(BBC)點出台灣防疫的4大問題,包括人民、政府都自滿,導致病毒篩檢率低,還引述前副總統陳建仁的說法,指出萬華茶室群聚感染導致疫情擴散,是台灣沒有從日本成人娛樂產業的經驗中汲取教訓,另外也包含太過強調邊境控管、疫苗接種率低等問題。
亞洲多個抗疫模範生疫情紛紛再起,BBC今(20)日撰文檢視台灣、新加坡防線破功的原因。BBC形容台、星新冠病例來得又急又猛,台灣過去一周新增1,200例本土病例,新加坡新增248例,雖然以國際標準來看這些數字相對算少,但對當地人來說,一個月就出現這些數字是「很難想像的」。
在有關台灣的部分,BBC以小標形容台灣反映的是「一個自滿的故事」,指出大陸出現第1起新冠病例時,台灣率先禁止外國人入境,至今這項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仍持續實施,不過同時,「民眾卻開始自滿,政府也是。」
報導引述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林先和教授,指出此時醫院已經不再積極為發燒患者檢測是否帶有新冠病毒,「大眾普遍的認知是,就算有症狀,是新冠的可能性基本上是零」,指出社會相信病毒無法突破台灣強大的邊界。
「醫生沒有認真看待,醫院也沒有警覺性,他們沒有在大量進行接觸者追蹤,當時絕對有一種自滿的感覺」,林先和說。
BBC指出,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網站「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統計,2月中,台灣每1,000人的病毒檢測率為0.57,相較之下,新加坡的檢測率為6.21,英國為8.68。
文章接著耙梳台灣放寬未接種疫苗航空機組員的隔離期,從最初的14天放寬至5天,再鬆綁至3天。在這後不久,華航機組員及諾富特機場飯店就爆出群聚感染,多數患者身上帶著的是英國變種病毒B117,之後萬華茶室就爆出感染。
林先和說,「人們在室內空調空間裡唱歌、飲酒、頻繁接觸,不只是一間茶室而已,同一條街上有很多間茶室,這是非常大的超級傳播事件。」
前副總統陳建仁受訪時指出,很多確診者不願意坦承去過茶室,讓疫調工作更困難,「這提醒我們,就算只是非常少部份的人打破規定,也會造成滲透。」
陳建仁還說,台灣沒有從日本的成人娛樂產業中學到教訓,日本成人娛樂產業被關閉前也曾是病毒溫床,「我們沒有從日本吸取教訓,反思台灣可能也會有同樣問題。」
此外,報導也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學者庫克(Alex Cook),指出台灣的現況反映了目前戰略的持續性風險,也就是太強調邊境控管,防範境內擴散反而做得不夠。
BBC點出台灣防疫的第4個問題是疫苗接種率偏低,這點和新加坡一樣,指出台灣人在情況好時不願接種疫苗,此外還擔心AZ疫苗可能產生的問題。現在病例激增,台灣人一窩蜂想打疫苗,卻又出現疫苗不夠的窘境。
對此,陳建仁指出,「我們已經竭盡所能向國際購買疫苗,但我們沒有得到太多,目前能維持疫苗供應的唯一途徑是自己生產,這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
報導引述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台灣、新加坡發生的狀況,顯示我們不該放鬆警惕。」
文章來源:Covid-19: What went wrong in Singapore and Taiwan?
(中時新聞網 吳映璠)
(工商時報提醒您 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