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BIS)21日公布最新統計,2021年4月份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下降1.2個百分點降至127.28,來到4個月新低。4月份人民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則降0.31個百分點降至121.22,結束先前連續三個月升勢。
路透報導,實質有效匯率上升代表本國貨幣相對價值上升,下降表示本幣貶值。名目有效匯率剔除通膨之後即為實質有效匯率,實質有效匯率更能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名目有效匯率降幅小於實質有效匯率,表明當前中國的整體通膨水準要低於可比較的國家的通膨水準。
BIS資料顯示,2021年以來,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累計漲0.74%,名目有效匯率則累計漲1.83%;2020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名目有效匯率分別為上漲3.35%和下跌4.05%。
事實上,4月份由於美元快速下跌,所有非美貨幣皆大幅飆漲,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來說,4月漲幅高達1.51%;在岸價4月漲幅也達到1.38%。至於4月的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和名目有效匯率雙雙走跌,主要反映的是人民幣和貿易競爭國貨幣相比,升值幅度相對較低、通膨情況較為穩定。
報導分析,中國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增速雙雙走高,尤其PPI在大宗商品漲價潮的持續助推下飆升至3年半高點。市場普遍預計漲勢仍將延續,伴隨漲價而來的企業生產壓力與後續政策預期仍待觀察。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引起全球關注,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調查研究部主任呂進中在人行旗下的「中國金融」雜誌撰文指出,全球經濟復甦、寬鬆貨幣環境都是價格上漲的主因,大宗商品價格中長期彈升趨勢或已成型。他並稱,為抵禦輸入性通膨,建議堅持穩健貨幣政策,注重進出口平衡,增強匯率彈性,並讓人民幣適當升值,以免通膨壓力急遽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