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蠢蠢欲動,已迫使投資者急尋避險之道,不過卻發現以往的黃金、抗通膨債券與商品原物料等傳統抗通膨工具,都似乎無法保護他們資產受到通膨威脅。
美國本月發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結果意外年增4.2%,大幅超出預期。數據公布後,具有抗通膨功能的三大資產類別也跟著中箭落馬。
例如美國10年期抗通膨債券價格當天創下一個月來最大跌幅、不動產投資信託股票跌勢也寫下今年1月以來之最。此外商品指數當天雖然持平,但隔日也出現下滑。
至於過去用來因應通膨攀升的黃金,也因為金價如今已逼近歷史高點,不再受到青睞。還有部分人士指出,比特幣或許可作為對抗通膨的新興避險工具,不過該加密貨幣上周走勢震盪,一度暴跌三成,似乎也不是理想的選擇。
緊接著,商務部本周又將公布聯準會最常用來衡量通膨指標的個人消費者支出(PCE)物價指數,另外,Dollar General、好市多與Salesforce.coms等業績也將在未來一周發布,這些數據與財報都成投資人評估通膨動向的重要線索。
根據施羅德資產公司分析師馬科維茲(Sean Markowicz)的研究調查指出,從1973年初到去年12月底,如果該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先低於3%、之後再升高,美股經通膨調整後的報酬率高達90%;如果通膨原本在3%以上,之後又逐步走升,該年報酬率將下滑到僅有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