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志超 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台灣新冠疫情升溫,全球開始憂心當前已經十分吃緊的晶片供應問題,占據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六成五的台灣,晶片出貨是否會中斷?在此情形下,西方國家與大客戶可能會要求台積電分散生產據點。
獨霸半導體先進製程
引用市調集邦科技數據,2021年台灣晶圓代工占整體市場比重,再增2個百分點達65%,其中台積電更是早就搶下五成的市場,市占率高達55%,先進製程獨霸九成的市場,高階製程無人能敵。即使計入新增的美國廠2024年2萬片的產能啟動後,大多數的高階產能仍是以台灣為基地。
車用晶片短缺後,國際車廠紛紛被迫停產,還進一步引發全球晶片大缺貨,西方國家開始關注晶片供應鏈,晶片製造掌控在台灣及韓國二地,縱然讓全球享有高品質且生產快速的優點,惟風險也跟著過度集中。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曾推估,若台灣半導體全部停產一年,全球電子業將因此減少4,900億美元收入,足見台灣在半導體的重要性。
生產障礙不斷增加
近期諸多事件,引發國際擔憂台灣晶片供應問題。首先,台海摩擦加劇,四月底的《經濟學人》形容台灣是最危險的地方,文中提到台灣處於地緣政治核心,若中美發生衝突,台積電極可能會被捲入其中,將對全球科技產業產生重創,都可能引發半導體斷鏈危機。
其次,今年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災,製程需消耗大量水源的晶圓廠,《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也大幅報導,可能威脅台灣晶片生產;四月中台積電南科14B-P7廠跳電,造成數億元損失,再讓國際繃緊神經,想不到5月13日又發生興達電廠輸配電容量工程時按錯開關,導致電壓驟降,造成全台大斷電,凸顯台灣電力的脆弱性,所幸半導體廠未受波及。5月17日竟再次跳電,讓台積電與其客戶很難不懷疑台灣的能源供應穩定性。
疫情是最後一根稻草?
水電問題縱然嚴峻,起碼目前還能維持運作,未來還有機會透過強化基礎建設,解決其供應問題。新冠疫情來襲就難以阻擋了,一向是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各國幾乎不太擔心會有失控的問題。5月中突然爆發確診人數暴增,目前全台各地均已將疫情警戒提高至第三級,多數企業還可以正常上班,若是疫情持續惡化還有可能提升到最嚴厲的第四級,屆時將採全面停班停課,半導體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將使全球晶片供應全面斷鏈。
西方國家為維護晶片穩定供應,紛提出各項優惠措施,邀請包含台積電在內的半導體大廠赴本國設廠,如拜登於半導體執行長峰會中提到,將請求國會通過對美國半導體投資500億美元的計畫;近日也傳出歐盟邀請英特爾和台積電打造歐洲半導體聯盟,預計投入資金可達高達500億歐元。
台積電目前僅在川普任內,承諾在美新增一座小型的5奈米先進製程晶圓廠,儘管拜登多次邀約,也都沒有大舉赴美設廠計畫,頂多如媒體預測,擴大前述5奈米廠的規模;面對歐盟祭出的補貼方案,亦委婉拒絕。
過去還得以人才不足、建廠成本高昂以及缺乏供應鏈等理由,在企業的利益考量下,拒絕西方國家的政治壓力。然而,台灣疫情升溫讓半導體供應鏈岌岌可危,威脅主力客戶的晶片出貨,幾乎是重演去年中國大陸疫情延燒諸多產品斷鏈的劇情。基於經濟安全考量,大客戶極可能會要求台積電在海外大舉擴增先進製程。
此外,彭博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曾指出,當前積極挑戰台積電的INTEL新CEO傑辛格(Pat Gelsinger),利用地緣政治問題,渲染過度依賴亞洲供應鏈的風險,藉以爭取鉅額的補貼。如今傑辛格可能重施故技,倘台積電不願前往歐美設廠,不但可取得政府補貼,台積電大客戶也可能分散風險,轉單至INTEL等晶圓廠,不利其長遠發展。日前AMD已開出第一槍,宣布未來幾年將向GlobalFoundries購買16億美元晶圓,不可忽視轉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