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安侯建業指出,中美兩強在今年4月發布應對氣候危機的聯合聲明,將在年底的COP 26前制定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政策,再次強調淨零碳排放已成為全人類共同責任。
歐盟執委會則在2019年12月早已提出「歐洲綠色新政」宣告,期許歐盟能在2050年前實現「氣候中和」,也就是要達成「溫室氣體零排放」的目標。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表示,台灣產業屬出口導向,也是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具有高氣候貿易風險脆弱性,面臨歐美各國即將實施邊境碳稅的關鍵時刻,KPMG建議企業能從內部碳盤查資訊、導入氣候揭露機制、推動企業內部碳定價等三招著手,以加速因應與布局,做好低碳發展的準備。
對台灣企業而言,此刻碳管理的風險大幅上升,低碳轉型已是刻不容緩。即使首當其衝的是高碳產品,但是半導體與面板等電子產業將會是第二波,氣候變遷越加劇,其他產業面臨碳邊境調整稅的時程就會越快來臨。
歐盟對內藉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碳價機制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對外則課徵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歐洲議會今年3月也通過與世貿組織(WTO)相容的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決議,預計最早將在2023年實施碳邊境稅,對整個碳足跡徵收每噸100美元。
林泉興表示,歐盟初步鎖定高碳進口品,例如鋼鐵、水泥、電力、鋁製品、肥料及化學等產品課徵碳關稅,且歐洲議會更提出進口商須提供最新的產品效率值(單位產品碳排放)建議,如果無法取得該資料則以該產品全球平均效率值取代,且產品效率值應包括直接與間接溫室氣體排放,若正式納入碳關稅機制中,對主要外銷歐洲地區企業是一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