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福闓 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
疫情再次延燒的情況下,不少零售服務業、餐飲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在全台提升為三級警戒的情況下,有更多的店家只能選擇暫時休業,或是改變經營型態採外賣外送的服務。然而相較於一般產業來說,庇護工場的型態因為更重視過程,以及庇護員工工作時數的時間,這時受到的影響也就更為明顯。
首先是以門市為主的庇護工場,像是餐廳、零售甚至是洗車中心,由於消費者在自主管理不上門消費的時候,也代表將不會有太多的營收。而就算是有部分可以外帶的門市,卻有只能獲得微薄的收入。而不少庇護工場本來就因為利潤及服務模式的緣故,所以是沒有餘力跟外送平台合作。
再來是生產製造類的庇護工場,在越來越多店家因應疫情,包含不少賣場或是百貨,都減少營業時間,甚至因為有確診者曾在附近,導致不定時的停業,都讓本來的訂單需求持續減少。在疫情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緩和的情況下,庇護員工的收入也就跟著減少。
最後受影響也最嚴重的,就是屬於勞務類的庇護工場,像是代工生產、包裝、樹木修剪,都明顯的在客戶的需求減緩、對於因為擔憂疫情而暫時停止服務需求等因素,不但讓本來就是屬於收入較少的庇護工場陷入停擺,更可能造成庇護員工的訓練時間和工作熟悉度降低。
在許多原本公家單位的場域停止營業後,進駐的庇護工場開始出現營運的問題,再隨著疫情的發展,街邊門市、洗車中心以及餐廳都面臨困境。當製造生產類的庇護工場和代工服務類的庇護工場,都沒有辦法獲得足夠的營收來照顧庇護員工,甚至庇護員工的訓練和生活都不同於一般企業,更倚重持續性和照顧性。
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消費者,都應該更多的關注已經弱勢的庇護工場,才能讓他們在疫情緩和後,能夠持續經營下去,扮演庇護員工的守護者和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