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全國碳交易排放市場將在2021年6月底上線交易。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28日透露,初期僅限2,225家發電企業交易,暫未開放給投資機構或一般投資者。且初期交易的漲跌幅限制為10%,大宗交易漲跌幅限制為30%,但未來可根據市場風險情況機動調整。
備受外界關注的大陸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在進行最後衝刺,證券時報28日報導,賴曉明表示,全國碳市場啟動運行一段時間後,會儘快將投資機構納入交易,至於開放個人投資者參與目前還未有時間表。
報導稱,首批參與的2,225家重點發電企業的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在40億公噸,其規模之大,將讓大陸躍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交易市場。
另據華爾街見聞報導,東方證券新能源分析師盧日鑫估算,目前大陸每年碳排放總量超過100億公噸,以2025年納入碳交易市場比重30%~40%測算,未來大陸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規模將在30億噸以上,與歐盟總排放量水準相當。
在碳排放交易額上,根據ICF國際諮詢公司公布的「2020中國碳價調查」研究結果顯示,2025年大陸全國碳排放交易碳價預計將穩定上升至每公噸人民幣(下同)71元,也就是說,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總規模將達到2,840億元。國融證券則估算,全國碳市場市值約可達到1,500億元左右,若再加上碳期貨等衍生品交易額,規模可望達到約6,000億元。
自2011年以來,大陸政府先後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重慶、廣東和深圳等7省市啟動了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加上後來成立地方碳交易機構的四川和福建,形成了9家地方碳交易所,各自制定了不同的規章和制度。
2017年底,大陸全國性碳市場開始正式建設,但進展有限。直到2020年9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後,一時之間,減排相關政策加速推出,明確決定將由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主導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經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

2021財經大事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