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文/于國欽

「回溯修正」如同「校正回歸」,許多數據在公布之後的一個月後就會修正,但有時會天搖地動,讓我們都認不得了。

一周來指揮中心每天公布的確診數約兩、三百,惟在數日校正回歸後通通變成四、五百,「校正回歸」引來許多質疑,為何要把數百確診數回歸到過去幾天,把確診數回歸到過去的哪天有沒有標準?經此數據重分配後是否能反映疫情的變化?都是大家心中的疑問。

事實上,校正回歸並不是新鮮事,我們常看到的經濟數據早已被回溯修正不知多少回了,只是我們很少回頭看,因此不曾發現,舉例來說,2012年由於景氣趨緩,立委總是揶揄執政黨已成保一總隊、閃零政府,還提案凍結部會首長年終獎金,這一年經濟成長初估是1.26%,惟隨後經過回溯修正,這一年經濟成長已達到2.22%,經校正回歸,這些立委是否該還當年部會首長一個公道?

經濟數據也常回溯修正

「回溯修正」如同「校正回歸」,許多數據在公布之後的一個月後就會修正,一年之後又會再修,五年之後還會根據工商普查資料校正,歷年來的修正有時只是微調,但有時會天搖地動,讓我們都認不得了,舉例來說,2009年國民所得五年修正將1988年經濟成長8.04%調降至5.57%,在那個景氣熱絡的年代怎麼可能回溯修正後會變得如此蕭條?所幸,2014年的五年修正又還它繁榮的原貌。

為何要回溯修正,大致有三個理由,第一,發布數據時的樣本還不夠完全,但為追求時效只好先行推估,待日後樣本全數回收後再行修正。第二,多數經濟數據係以工商普查為母體,每月抽樣推估,惟工商普查五年辦一次,離普查年愈遠則推估數愈偏離實況,隨著下一次普查資料出來,進行資料校正時,修正幅度就會比較大。第三,定義改變,例如海關出口原來不含復出口,2005年納入復出口,貿易順差為之倍增。再如,國民所得統計裡的研發、軟體支出原屬中間投入,由於國際定義修改,兩者成了民間投資,回溯修正後,數據自然就變胖許多。

這三類回溯修正,目的都是要讓統計更準確反映實況,前兩類的調整沒有人會有異議,惟第三類的調整有時就很難為外界理解,而且這類修正通常又伴隨著驚人的膨脹,例如2004年我國GDP原來只有10.3兆,經多次回溯修正後已達11.6兆,什麼事都沒發生,就增加1兆多,不過,這也沒什麼好高興的,因為人們並不會因此更富有,這類修正雖旨在與國際接軌,但由於膨脹的太厲害,難免就會引來灌水之議了。

回歸科學理性判斷

由是觀之,指揮中心的「校正回歸」,比較像前述三類回溯修正的第一及第三類,因為通報塞車以致核酸檢測結果出來的遲,很像第一類,而指揮中心以研判日取代確診日,使數百病例向前回歸,這又像第三類屬於定義上的問題。這樣看來,校正回歸也好,回溯修正也罷,都是不容易的事,也難免要引來爭議,然而為了解真相,也都是必要的事,如何在校正過程中建立機制以降低主觀認定,回歸科學的判斷當是最重要的事了

▎ 我國早年GDP是以聯合國國民經濟會計制度(SNA)1968年版為藍本,2005年改採1993年版,把電腦軟體支出改列民間投資,2014年又依2008年版編算,研發支出改列民間投資,經回溯修正後的GDP、民間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 經濟數據隨著每月修正、每年修正、五年修正,許多數字和公布時的印象有很大的出入,例如2015年民間投資原本只有2.84兆,如今已逾3兆,2005年非農部門受僱人數原本只有594萬人,如今已修正為620萬人,回溯修正確實是一門大學問。

>>訂閱名家評論周報,關心全球財經大小事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