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什麼什麼創新智能科技」醫學影像整合系統 將提供脊柱側彎病人更安全及快速的醫療服務

  • 工商時報 謝易晏
中國醫藥大學楊良友教授(右)與什麼什麼創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子綺董事長。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楊良友教授(右)與什麼什麼創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子綺董事長。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科技部神經修復平台產學聯盟計劃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楊良友教授及其團隊,具有神經科學及神經修復的專長,協助廠商進行神經修復藥物的功能測試及神經修復相關儀器之開發。

楊良友教授及其團隊以其在神經修復的專業協助美國成功教育家郭子綺董事長於2020年來台灣投資,設立台灣首家整合以人工智能及醫學影像的「什麼什麼創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專注於腦神經外傷及脊椎整體復健醫療市場,其開發「”什麼什麼”醫學影像傳輸裝置」,以瞬間數位掃描艙結合影像醫學方式,對脊椎側彎患者提供低(無)輻射劑量之個人數位化矯正衣設計與製作。於科技部神經修復平台產學聯盟協助下,成功整合「什麼什麼創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首家興櫃掛牌之生物3D列印公司「三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808)為其專屬醫療器材製造廠,並獲得衛生福利部醫療器材許可證(TFDA),目前亦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申請醫療器材許可證。

脊柱側彎病人及輕微腦中風病人需要進行復健,矯正期脊柱側彎的程度,一般傳統醫療方式是要經過X光、電腦斷層掃描或是核磁共振來取得病人脊柱側彎的角度及相關資訊,醫師再根據這些資訊替病人訂製復健衣或復健鐵架進行復健。經由X光、電腦斷層掃描或是核磁共振來取得病人脊柱側彎的角度及相關資訊的缺點是花費時間較長且進行上述之檢測有暴露放射線輻射之風險。

為了減少放射線輻射之風險及加速取得病人脊柱側彎的角度及相關資訊,「什麼什麼創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子綺董事長在楊良友教授及其團隊的協助下開發出「”什麼什麼”醫學影像傳輸裝置」,這一套裝置適用於脊柱側彎病人及輕微腦中風病人,可以在3-5分鐘之內,在醫師看診時即完成掃描並獲得脊柱側彎的角度及相關資訊。「”什麼什麼”醫學影像傳輸裝置」有以下幾項優點1. 非常快速:在3-5分鐘之內就可以讓一位病人完成脊柱掃描;2.非常安全:使用此套儀器進行掃描病人並沒有暴露在放射線的任何風險;3.可以短時間之內重複使用:因為沒有放射線的風險,為了得到病人最即時的資訊,可以1-2個月掃描一次;4.高準確度:「”什麼什麼”醫學影像傳輸裝置」以12台相機由12個不同角度同時進行掃描,再整合人體脊柱影像,因此可以得到非常準確的脊柱資訊;5.費用合理。

科技部神經修復平台產學聯盟在中國醫藥大學楊良友國際長的領導之下,未來將持續協助「什麼什麼創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塑身衣、壓力衣、矯正衣及壓力矯正衣,以造福更多脊柱側彎病人及輕微腦中風病人。此外,郭子綺董事長在海外有諸多事業已在資本市場,郭子綺董事長相信在台灣優良的醫療水平下,深信「什麼什麼創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未來亦會公開募資(IPO),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邁向國際化。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