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半導體產業聚落成敗的關鍵在水電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冬天將至,國際能源價格上漲,方興未艾;大陸官方,因為煤炭價格大漲,「拉閘限電」,對於產業造成重大的衝擊。其中,天然氣的需求持續增加,因為每年冬天原本就有的暖氣供應需求,以及世界各國領袖在今年上半年,所提出「碳中和」與「淨零碳排」時程的政治承諾,過渡時間競相以「氣電」減少碳排,卻讓天氣價格出現暴漲趨勢。但展望台灣「2025非核家園」使用50%天然氣的政策目標,不禁令人擔憂,政府從北到南,建立高科技產業聚落政策的執行能力。

能源的供應,對於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今年以來,從初春季節,就出現全台從北到南都缺水,情勢嚴重到各大水庫乾涸,各縣市採取不同的限水措施,甚至可以出動卡車,進行近年難得一見,水庫的清淤延壽工程。所幸缺水問題,因為今年「天公作美」,久旱逢甘霖,迎刃而解。然而513和517發生的兩次大停電,凸顯出「南電北送」的老問題,病根猶在,尚未解決。

今年就在缺水缺電的緊張氣氛下,台積電9月上旬決定在北高雄興建六座廠房,與鄰近的日月光,形成半導體的產業鏈。在此同時,科技部在9月13日召開「科學園區2021年上半年營運記者會」,公布三大園區在上半年的營業額達到1.7兆元,比去年同期多出3,447億元,成長25.2%。而且,出口額比去年同期,成長22.6%,就業人數增加到29萬5千人,比去年同期成長3.5%。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新竹、台中、台南科學園區的營業額成長率,分別是:31.4%、11.48%、31.74%。由於三大科學園區,高科技業者近年來投資擴廠,一直都面對「缺水」和「缺電」的問題,因此可以預見的是,與營業額同步成長的,將會是水電的即時需求孔急。換言之,高科技產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其實就會是今年上半年,全體國人所共同經歷過的「缺水」,以及「停電/跳電/甚至缺電」。在「缺水」方面,看天吃飯;在「缺電」方面,則是計畫改不上變化。

經濟部或未來改制後的「經濟及能源部」,對於供應「水/電」的水庫與電廠,現有的分布與儲量,已經有最新的體驗。透過上半年全民的慘痛經驗,每年用水量的高峰與離峰,枯水期的工業用水如何緊急應變,還有民生用水、農業用水的準備方案與因應對策,在極端氣候的年代,「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產業的「無水可用」,是高科技產業、尤其是「耗水吃電」的晶圓代工,在新竹與高雄興建新廠房的時候,將成為經濟部不可承受之重。

只要參照現況的發展,或清點現有電廠的分布與發電量,有沒有加裝火力發電機組的「政治空間」,就可以知道,達成「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長遠目標,實乃「知易行難」。

政府想的,和政府做的,並不一致,在2025年的時間壓力之下,也很難一致。最好的例子就是,台中市政府順應民意,針對台中火力發電廠,市府環保局已經多次開出巨額罰單,和經濟部、環保署、台電公司之間,隨著火電機組的不減反增,齟齬不斷。

此外,如果檢討離岸風電與中南部的光電發展之進度,則可以發現,離岸風電的地理分布,主要是在彰化外海,以及新竹桃園地區,則在未來,「南電北送」的現有運行模式,將備受考驗。一方面,在這兩年的疫情期間,如果政府堅持離岸風電「國產化」的比例,藉此練兵,打造出「風電國家隊」,可能影響到「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時程。但如果不堅持建立「風電國家隊」,則如此龐大的投資,不能帶來自己的產業鏈,經濟效益就相當有限。至於發展快速、用電需求孔急的南科,以及北高雄的日月光與台積電,所將形成的產業聚落,未來能否做到自給自足,前景不容樂觀,執政當局有必要提前部署。

如果政府希望以「科技立國」,建設台灣成為一個科技島,缺水和缺電的問題,必須要與「2025非核家園」,乃至於「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大方向,順向而行。政府全力發展科學園區,配合高科技廠商的投資設廠,首要的問題在於,如何提出對應的水電供應計畫,以及緊急應變對策與措施。今年上半年,「缺水」與「停電」的現象,在極端氣候的時代,只會愈來愈頻繁,政府有責任向社會大眾公開說明,讓人民安心,廠商放心!

>>訂閱名家評論周報,關心全球財經大小事

淨零碳排風潮帶動 國際供應鏈四大變化歐盟六期排放標準上路,臺灣車輛產業重要的一步解析美中合作為化解全球氣候危機的想像空間IPCC AR6:更確定的氣候變遷證據報告總統,起風很久了!─ 面對台灣低碳經濟的真實面貌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