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小陳(化名)五年前罹患過胃潰瘍。最近工作忙、壓力大,用餐力求快速簡單,餐後胃悶痛、脹氣、乾嘔…等等症狀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甚至睡眠。先於西醫診所就診,服用Domperidone、Cimetidine、Dimethicone腸胃藥三天,效果不佳,症狀持續,因此到中醫診所就診,想試試看中藥。想不到吃了一周,腸胃症狀就改善了六成,第二周持續改善八成以上,現在幾乎已經不太發作,但是仍繼續治療,想要穩固增進腸胃功能。
消化不良是現在社會越來越常見的疾病之一,臨床上以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腸區域的一系列症狀為主,如脹氣、胃悶痛…等等。大概有75%~80%消化不良的患者最後被歸類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簡單的說就是長期、慢性消化不良有八成左右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被稱為原因不明性消化不良,有腸胃不適症狀卻找不出原因。
西醫診斷
西醫根據Rome IV criteria診斷,主要包含下列四個症狀 :
(1)進食後腹脹、(2)進食後容易有飽足感、(3)上腹痛、(4)上腹灼熱感,
只要符合上訴四個症狀之一,一周至少三天,發病六個月以上 (近三個月連續發作),並且沒有胃部結構上的異常(包括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代謝性或系統性疾病可以解釋這四個症狀,就可以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致病機轉
西醫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功能性消化不良,越來越多人投入致病機轉的研究,但是確切的原因尚不清楚,現在推測可能的原因有內臟神經過度敏感、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腸道菌相、腦腸共軸、還有社會心理…等等。
西醫治療
不知道確切機轉,因此,西醫方面的治療就是一步一步試,先用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治療看看,如果不行再試試看腸胃蠕動促進劑、制酸劑…等等,最後還會加入三環抗憂鬱劑的治療,如果都沒有效果,就會建議患者採替代療法。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中醫的強項。
在中醫裡把進食後腹脹、進食後容易有飽足感稱為痞滿,上腹痛、上腹灼熱感稱為胃脘痛,先分虛實,再判斷是否夾帶氣滯、血瘀、食滯、或痰濕。
臨床上常見證型
(1)濕熱壅滯型 : 胃脘痞滿、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爽、噯氣或惡心欲吐,舌苔黃膩。 (2)脾虛氣滯型 : 胃脘脹滿、疲倦無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沈細。 (3)肝胃氣滯型 : 胃脘脹滿疼痛、 因情志因素加重、精神抑鬱, 舌苔薄白,脈弦。 (4)肝胃鬱熱型 : 胃脘痞滿脹痛、泛酸、口乾苦、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辯證論治先診斷出證型再對症下藥開個人化處方。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腸胃道疾患的用藥非常非常多,現在常用的方劑就有四五十種,像香砂六君子、保和丸、參苓白朮散、半夏瀉心湯、理中湯…等等,經不同組合就可以有更多變化。
除了用藥,還可以考慮針灸或穴道推拿按摩。
胃病基礎針灸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內關。不敢針灸的患者可以考慮耳針,像神門、肝點、脾點、和胃點都是常使用的耳穴。平常在家可以多做一些腹部順時針的揉摩與穴道中脘、天樞、章門、足三里點按,這些都是很好的腸胃日常保健。
衛教
飲食方面,雖然目前國外幾篇臨床研究都無法證實飲食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關係,但是經驗上還是建議少吃不好消化(如糯米…)、還有高脂肪、高刺激性食物,不要過食過飽。
大家常常把進補掛在嘴邊,但是要記得,再好再補的藥物或食材,如果腸胃不好,不能消化吸收,吃下去也是枉然浪費。而腸胃道的問題,不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還有胃食道逆流、腸躁症…等等,中醫治療效果都是出乎意料的好,如果您有擾人的腸胃道問題,不妨試試看中醫吧!
(文/洪靜慧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