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海珊 全福生技董事長兼總經理
傳統上,開發一顆新藥的資金投資大、時間長,導致新藥價格居高不下。對於罹患致命性,甚至是晚期重大疾病的病人與家屬,昂貴的新藥究竟是帶來了一線希望,或是將成為沉重的負擔?這是矢志開發新藥的我們所必須探討的兩難議題。
去年底,美國拜登政府推動近2兆美元社會支出法案,除了採取「藥價封頂」新方案,也將由政府介入跟藥廠議價。不僅是美國,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政府而言,藥品費用管控問題已經浮現,這也意味著,新藥開發和製藥業得準備迎接數十年來最大的藥價監管行動。
面對這樣的挑戰,新藥開發業者如何思考呢?開發「負擔得起的治療」,將成為該產業的使命之一。
近幾年,「短鏈胜肽」因為兼具小分子和生物製劑的優點,且相較於蛋白質藥具有五大優勢,有機會克服上述困境,成為新興治療選項。
首先,合成的短鏈胜肽在法規上屬於小分子類別,可以循新藥申請(New Drug Application, NDA)規定提交。根據FDA指南,小分子新藥循NDA規範取得審批,蛋白質候選藥物則根據生物製劑許可申請(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BLAs)進行監管。兩種批准途徑都需要證明候選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BLA在製造設施、產品純度、與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方面有更嚴格的規定。
其次,隨著合成確效和純化技術的新發展,如固態胜肽合成(SPPS)和高效液相層析法,使得胜肽藥物開發的成本和時間大幅降低。
第三,胜肽通常在功能上與蛋白質相似,而且可以透過與靶點的結合而表現出特定的靶向作用。因此,胜肽具有非常高的效力和選擇性,且毒性更低。
第四,相較於蛋白質的主要差異是在於短鏈胜肽的長度較短,因而在體內產生免疫原性的機會也小很多,相對之下比較不會有抗藥抗體的產生,長期使用下亦較能維持藥品的效力。
最後,雖然蛋白質藥物只能及於細胞外的靶標,但一些特定的胜肽可以穿透細胞膜、更有效地進入細胞內部,從而增加其治療潛力。
但是,儘管胜肽類藥物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的挑戰在於其穩定性,包括體外(in vitro)和體內(in vivo)。胜肽若要達到長期的穩定並不容易,所以需要更多有經驗的人一起努力,將基礎科學轉化為臨床應用,甚至完成商品化上市,這也是轉譯科學的重要與關鍵。
然而,透過不同的化學修飾技術,可以穩定和改變胜肽結構以防止被降解,或增加分子量以避免被腎臟代謝清除。另一方面,透過配方改進,也可以增加胜肽的穩定性,讓患者使用的藥物有更長、更方便的保存期。
近年國際藥廠對胜肽的開發有增溫趨勢,台灣也有不少廠商開始關注或投入,對於前述胜肽的局限,如長期穩定性的問題,應該也是台灣的機會。台灣因發展小分子藥物而培育出相當多優秀的化學合成人才,輔以完善的產業鏈,加上目前政策鼓勵CDMO(受託開發製造)發展模式,胜肽合成(Peptide Synthesis)藥物將會是適合台灣發展CDMO的新興領域,像台灣神隆、台耀、台康、建誼等,都具備這樣的技術能量。
目前台灣已有幾家初創公司專注於胜肽新藥之開發,如艾斯克立必恩旗下胜肽藥物能阻斷血管生成和EMT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AMD)。而全福生技PDSP技術平台開發的原創胜肽PDSP平台技術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能快速刺激角膜邊緣幹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從而加速角膜修復並癒合乾眼症患者的眼部傷口。全福生技快速推進BRM421進入後期臨床開發,不僅能降低乾眼症候選藥物的開發成本,更提升產品的配方穩定性,使其保存期限超過兩年。
透過開發者轉譯科學的能力以及胜肽自身的優點,相信胜肽藥物有潛力成為「負擔得起」且安全又有效的藥物,走向市場前線,造福病患,成為高藥價監管挑戰下的一個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