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歐盟即將在2023年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要求自主申報碳足跡,並且在2027年開始收取碳邊境稅,環保署長張子敬31日表示,排碳要付出代價,為了讓這個碳有價值、價格,未來會成立碳交易平台。
張子敬31日接受網路節目訪問時指出,「無論是碳費、碳稅或是碳交易,重點在於碳定價,就是要讓這個碳有價值、價格,如此排碳的人就知道要付出甚麼樣的代價,這樣才有機會去減碳,因為排碳要付出代價。」
他提出,目前的規畫是碳費先行和碳交易,會從排碳大戶開始收費,碳有了定價,減碳的廠商也可以估計一噸的碳可以賣多少錢,這樣就有了交易,企業也有動機可以減碳。
但環保署曾表態,不希望碳交易平台變成投資的工具,張子敬解釋,「台灣的市場很小,若讓碳變成可以投資的工具,就會變成有錢就可以買,那台灣的碳交易額度就有可能被買斷,如此新的產業進駐,要跟誰買碳權?」
張子敬說,不希望碳交易平台成為一個金融商品,而是讓它成為一個經濟手段,未來會由環保署建立這樣的平台,不希望是用投資的角度來買,以免價格被炒高後,讓真正需要排碳權的產業買不起。
至於減碳目標,由於政府訂出2025非核家園、2030中期目標等目標,外界質疑如何達成。張子敬說,國發會制定路徑後,各部會就要訂出可達成目標,其中電力及交通減碳就成關鍵。交通減碳勢必會有大量的電動車出現,也代表電力需求增加,過去燃煤鍋爐也會改用電力作為來源,這些都要列入考量當中。
張子敬提到,2020年減碳目標2%未達成,僅有1.88%,是碰上疫情等因素影響,目前目標則為2025就要減10%、2030減20%,要努力往這方向邁進,而2050淨零排放是公認目標,就像是學測或以前的聯考,那先前設立的2030等目標就像是模擬考,可以檢驗有無朝目標走,若沒達到就要隨時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