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台灣能源安全指標之編製與意涵

能源安全是各國能源政策重要的目標。圖為液化天然氣載運船。圖/美聯社
能源安全是各國能源政策重要的目標。圖為液化天然氣載運船。圖/美聯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文/梁啟源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

能源安全是各國能源政策重要的目標,衡量能源安全的指標傳統上是從能源供給面出發,考量各類能源之進口依存度、進口來源國風險和初級能源結構來建構。唯因應國際間為減緩氣候變遷、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及能源轉型,此能源安全指標宜加以擴充。全面考量能源供應、能源基礎設施完整度及能源使用效率,讓政府及國人知悉國家能源安全之變化並產生預警的作用。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自2018年起即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資助下,持續編製此一系統性的台灣能源安全指標。並配合台經中心行之多年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成果記者會,於每年6月與12月底定期對外公布編製結果。

本文將簡要說明其編製方法、最近的編製結果,並做政策建議。

本指標參考世界能源大會(WEC)的能源脆弱度架構,予以本土化,並將能源安全指標定義為能源脆弱度的倒數。本指標由初級能源供應安全、基礎設施安全和能源消費安全三個子指標建構:

一、初級能源供應安全指標。先計算個別進口初級能源(如原油)自各國進口占比取其平方值,乘以其對應的政經風險,再相加得出個別進口初級能源(如原油)的供應安全指標。最後依個別進口初級能源占總初級能源進口的比率為權數,求出此「初級能源供應安全指標」。各國政經風險資料取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風險分級報告 (Country Risk Classifications)」。

二、基礎設施安全指標。考量備轉容量率負偏離度、備用容量率負偏離度、電力生產結構風險、區域電力負載負偏離度、與周邊電網連結負偏離度、負載移轉餘裕、天然氣月周轉次數,將上列數值標準化處理後(當期值/20年最大值),取其簡單平均。

三、能源消費安全指標。考量能源密集度(能源效率)、能源消費結構風險及能源價格(國際油、煤、氣價、核能發電成本及再生能源成本),同樣將上列數值標準化處理後取其簡單平均。參考WEC作法,能源安全總指標的數值最後係從上列三個子指標中取其最小值作為代表。

由2022年逐季變動來看,第二季 (69.2)比第一季 (72.7)降低3.5點;第三季 (64.1)比第二季再跌5.1點,主要係因俄烏戰爭提高能源進口風險、備轉容量率較低,以及能源價格高漲所致。今 (2023)年隨著核二廠2號機於3月15日除役,但計畫替補的天然氣新設機組(大潭8及9號機)至今仍未併網,且再生能源建置落後,筆者預估今年備轉容量率將為2.7%(日間)及2.3%(夜間),停限電機率大增,勢將導致今年能源安全指標走低。

從歷史資料來看,比較2016~2022年四季中能源安全指標最低的季節及其影響因素可發現:(1) 各年中出現指標分數最低的季節並不一致,但以出現在第二季最多,有三年(2016年、2018年及2019年),出現在第四季的有二年(2020年及2021年),出現在第三季有一年(2022年)。(2) 除2020及2022年外,造成能源安全度偏低的原因皆為基礎設施安全度不足。(3) 2020年係因進口能源來自高風險國家的占比提高造成初級能源供應安全偏低。主要係自俄羅斯進口煤的占比由上 (2019)年的21.5%顯著提高為29.4%所致。(4) 2022年第三季則因油、煤、氣價相較上年皆大漲,國內進口能源成本劇增,以致最終能源消費安全指標降低所致。

基礎設施安全指標低主要反映電力備轉容量率低、天然氣存量低以及其設備使用率過高的風險。2022年核電占電源的比例為8.2%,2025年即將歸零。唯替代的再生能源及燃氣發電遠低於預期。電力消費成長則高於預期。筆者預測2023至2027年間電力備轉容量率將介於0.4%至3.5%之間,屬台電供電警戒燈號的橘燈及停電警戒的黑燈之間。天然氣存量平日只能供11日使用,夏季不到8天。而未來燃氣的電源配比更將由目前的39%提高到50%,更將是嚴重的國安問題。寄望下任政府能改弦更張,為國家未來能源發展提出更穩健的藍圖。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