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航商的痛…過剩運力變海市蜃樓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景氣反轉拖累貨櫃運價直落超過一年,海運業自救法寶,就是盡洪荒之力抽船、減班、縮艙,消化過剩運力、支撐運價。至於閒置船舶去哪了?業界透露,大多停放在馬來西亞、大陸、新加坡等地外海,因為停放費用較低,多位航運界大老搭機飛東南亞,從空中鳥瞰外海船舶點點,以「海市蜃樓」形容這個航商的痛。

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外為貨櫃航運業賺進超額利潤,航商有錢開始造船造櫃,搶賺高運價,沒想到新船陸續會在景氣反轉後交船,造成供需失衡。若從2000年起每年新造船量做比較,據Alphalner估算,增加最多的是明年新增約280萬TEU(20呎櫃),其次是今年新增約240萬TEU,排名第三多是2015年,2025年是第四多。

謝志堅等航運業大老表示,今、明兩年預估船噸增幅比貨噸增幅大許多,運價易跌難漲,即使歐美經濟面好轉,不代表運價會漲。船公司會不會賺錢,就要看整體控艙能力。

進入第三季歐美傳統旺季,雖然估計會較第二季好,但不比疫前多,也因此航商持續抽船減艙,6月亞洲至美國線周艙位比去年同期減少逾23%,靠著改善供需失衡狀態,醞釀調漲運價的氛圍。

除了被動減艙,業界也期盼國際海事組織(IMO)目前在倫敦召開的「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會議,可以提出更嚴格的溫室氣體減排策略,讓更多航商主動減艙。根據新環保法規實施,老舊船舶要符合規定,須減速航行,25年以上老舊船舶拆解(多數為中小型船,估運力占3%),都有助於消化過剩運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