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空腹運動比較好?糖友常見的運動迷思

最好的運動時段,就是自己能固定執行運動的時間,並以「設定運動距離」為目標,會更有效果。圖/freepik
最好的運動時段,就是自己能固定執行運動的時間,並以「設定運動距離」為目標,會更有效果。圖/freepik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運動迷思一:時間不是越長越好!

「為什麼走路一小時都沒有瘦下來,血糖也沒有降低,但我朋友走路一小時就有改善?」

「我每天都去散步,為什麼血糖還是降不下來?」

「我每週運動量明明都超過150 分鐘了,體重怎麼一點都沒變少?」

這是因為每個人走一小時的距離都不一樣,有的人慢慢走,有的人走得快,如果想要減重控糖的話,建議以「設定運動距離」為目標,會更有效果。

使用距離作為標準的話,是要確定消耗多少熱量,假設「30 分鐘走了4 公里」,跟「1 小時只走3 公里」,那運動30 分鐘所消耗的熱量,可能比運動1 小時還多。

也就是說,距離才是絕對保證消耗熱量多寡的因素,而不是時間。當然,速度雖然會有影響,但跑的距離短的話,即便速度再快也沒有用,累積的熱量消耗也是有限。

若是以走路或慢跑為運動的人,建議可以先設定走路或跑步的距離,根據經驗來看,這樣的熱量燃燒效果會比較穩定。如果長距離,慢走也可以消耗足夠的熱量,糖分利用也會比較有效;相反地,當你時間長,但是距離不夠長時,熱量及葡萄糖消耗程度,反而就不會很明顯反映在血糖或體重上。

因此,想要有效控糖減重的話,運動時就要設定一個「數值化目標」。這個數值化目標希望是能跟熱量消耗呈現正相關。舉個例子,游泳1 小時,游了100 公尺,只花了10 分鐘,但有50 分鐘都在泡水聊天,效果一定輸給一直游泳的人,所以運動的時間越長不一定越好。

游泳跟跑步,用訓練的距離做設定,效果會比單純設定訓練時間來得重要。

若是重量阻力訓練,也是相同道理,訓練組數×重量×重複次數,遠比你在健身房訓練多久,還來得重要。

有的人花很多時間在健身房擺拍,也有的人專心訓練,完成一定的組數與循環。你覺得哪組人會達到比較有效的成果呢?

當然設定的目標要量力而為,不要一口氣就設定太過高難度,循序漸進,慢慢增加。雖然一般健康生活的運動指標會建議一星期要運動幾分鐘,但是在多年的減重控糖門診經驗中,我觀察到,對於尋求減重控糖的人來說,運動訓練的目標,盡量少用時間來評估成效,而是有「達到最初設定的目標跟距離」會比較好。

當然,如果是想成為運動員或參加比賽的人,可能就需要把時間指標,列入訓練目標內。

運動迷思二:空腹運動比較好?

「到底是飯前運動,還是飯後運動?」有的人習慣飯後散步,不讓身體累積太多熱量,飯後運動以適度為佳,不影響身體跟消化、吸收為主;有的人則習慣飯前空腹運動,此時就要小心低血糖。

研究報告顯示,空腹運動可以消耗並燃燒脂肪,就會有人問:「武龍醫生,空腹運動是不是比較好?」

糖尿病患者可能要注意是否會產生低血糖的症狀,其實飯後運動是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幫助控糖,不一定要堅持空腹運動。若是要在長時間空腹後做晨間運動,需要留意是否隨身攜帶糖果,以避免在運動過程中,出現低血糖的狀況。

如果是從事長時間高強度運動或重量訓練的人,就更不適合在長時間的空腹下做運動,否則容易在過程中,隨著運動時間拉長,血糖持續下降,就會造成低血糖。

若是此時來個低血糖頭昏的症狀,不小心一個閃神,反而會讓自己受傷,得不償失。

所以,如果是剛開始培養運動習慣的糖友,尤其是正在用藥物治療的患者,可以考慮從飯後運動或晚餐前的運動開始,先避免長時間的空腹下做晨間運動。

在飯後運動的人,也是建議從輕量運動開始。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是,有少數體質特殊的人,在飯後劇烈運動後,就會產生食物過敏現象,這種現象稱作「食物依賴型運動誘發過敏反應」(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 FDEIA),平常吃同一種食物,只要沒有接著運動,反而不會有過敏現象產生,所以大家運動時,也要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任何不適症狀。

最好的運動時段,就是自己能固定執行運動的時間。

另外,運動後也是要依照運動的強烈程度,決定是否要補充額外能量,否則有的人會在運動後或甚至半夜時,發生低血糖症狀。

(本文摘自莊武龍著《醫解糖尿病:武龍醫師的控糖解方、臨床案例與醫療實證》,博思智庫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