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通膨真的降溫了嗎?

台灣過去半年,通膨下降的趨勢其實並不明顯。 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過去半年,通膨下降的趨勢其實並不明顯。 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文/施俊吉 台灣金聯董事長、前行政院副院長

通膨怪獸似乎已被馴服,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下文簡稱通膨率)只有3.00%,美股雀躍,經濟軟著陸的希望也變濃。台灣的情況相同,6月通膨率僅只1.75%,是連續22個月以來首度跌破2.0%,台股因此節節升高,成交量也幾度衝破4千億元關口。

通膨真的降溫了嗎?

是的,從官方統計數字來看,通膨已經降溫。但是考慮基期效應(base effects)後,卻發現問題可能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去年(2022年)美國和台灣的通膨率都很高,基期太高會「拉低」本期的通膨率,反之,基期如果太低就會「拉高」本期的通膨率,此稱為基期效應。若有基期效應,年增率這類的統計數便無法精準反映經濟狀況。

以美國為例,去年6月的通膨率是9.06%,此乃本世紀最高紀錄;而台灣去年6月的通膨率則是3.59%,是雷曼兄弟倒閉事件後所出現的最高通膨率。由於兩國的基期都太高,本期之通膨率必然低估,所以美國3.00%和台灣1.75%的通膨率都不靠譜。現若根據有疑義的資料做決策,很可能誤導政府的財經政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以及民間的投資計畫。

基期效應如何修正才能還原真相?

方法是:先換基期,再做年化處理(annualized rate of growth),如此即可得到一個「去基期效應」的理想指標。在操作上,既然去年的基期太高,就改用物價堪稱平穩的前年當基期,先計算從2021年至2023年,歷時2年的通膨率,再將結果做年化處理(以複利計算),最後就得到一個「去基期效應」的一年期通膨率,而其計算結果則如附表和附圖所示。

首先,去基期效應後,美國6月的通膨率是5.99%,比原始的3.00%,高出一倍。而台灣去基期效應的通膨率是2.67%,較原始的1.75%,高出一半。所以,通膨降溫了嗎?

其次,從趨勢來看,去基期效應後,美國上半年的通膨率大致從7%降至6%,下降的幅度有限,所以聯準會的鷹派主張7月底升息一碼,年底前再升息一碼,是有其道理的。

最後,台灣過去半年,通膨下降的趨勢其實並不明顯,去基期效應後,半年只降低0.27%。因此,國發會所說「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美、台不致於陷入『工資與物價螺旋上漲效應』,經濟可望加速復甦。」實言之樂觀。

對待通膨,還是謹慎為上,最好嚴陣以待,因為危機仍在,並未遠離。

※作者為台灣金聯董事長,曾任行政院副院長、中研院研究員

(本文也同步刊登在上報評論)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