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到,樹氣冒」,大暑,能夠稱其為大,濕氣蒸騰的悶熱,是其最重要的特徵。
大暑齷齪熱
網上曾有一個題目:「用一句話形容你那裡的天氣有多熱?」網友們詼諧並略帶誇張的回覆中,透露出暑熱的煎熬:我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在路上摔倒了,90%的面積是燙傷!我和烤肉之間,只差一把孜然!我一直都是七分熟的!整座城市就是一個露天燒烤攤兒!打敗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熱!
古時沒有數據化的溫度概念,氣象記錄中如何來描述天氣炎熱呢?最簡潔的是「大熱」或者「亢陽」,但無法體現具體的炎熱程度。最常規的記錄語是「驕陽似火」或「火傘高張」,以及炎熱的後果:暍(中暑)死者甚眾。
此外,大熱為焚、熱如熏灼、牆壁如炙、地熱如爐、椅席炙手等也大多是以比喻的手法進行記錄,所以僅靠這類記載,不能比對不同年份、不同過程之間哪個更熱,這是不量化的局限性。
大暑三候
大暑,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悶熱)暑,三候大雨時行。
腐草為螢,草木腐敗之後化為螢火蟲,這當然是古人的誤解,但也折射出古人的生命運化觀。「輕羅小扇撲流螢」,謂為「燭宵」的螢火蟲,是大暑時節的形象代言物。
土潤溽暑,是指熱烘烘的濕氣盛行。熱,由乾熱的「燒熾」到濕熱的「蒸鬱」。古人說:「(農曆)六月徂暑。」所謂暑,是因溽而暑。「大暑到,樹氣冒」,大暑,能夠稱其為大,濕氣蒸騰的悶熱,是其最重要的特徵。又濕又悶,感覺是髒氣瀰漫,所以這種濕熱,也被稱為「齷齪熱」。
女人的孩提記憶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快樂童年,根本不會感到蒸籠般夏天的難熬。唯有在艱難人生裡,才體會苦夏滋味。快樂把時光縮短,苦難把歲月拉長。苦夏不是無盡頭的暑熱折磨,而是頂著烈日的堅忍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對手給的,強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
――摘自馮驥才《言說苦夏》
大暑前後,衣衫濕透
大暑,正值伏天。所謂伏,是指陰氣隱伏。但對於字形的解讀是:人從犬。人像犬一樣匍伏著,在陰涼處躲避熱浪。
我問:「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你家入伏吃啥飯?」
有網友答:「入伏我家不吃飯,抱住西瓜啃大半。若問為啥不吃飯?熱成狗了吃啥飯!」
「熱成狗了」,竟也是伏天裡的一種感觸和說辭。
這時候,「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倒是一句特別貼心的關愛。
最熱的伏天,英語中對應的說法是「Dog Days」,字面上居然也與狗有關。我向一位美籍同事諮詢這個說法,她說:「這個詞以前在文藝作品中時常用於戲謔地形容天氣,但現在大多用來形容人們際遇淒慘的日子,很少再與天氣掛鉤了。」
用「桑拿天」來形容濕熱,依然很通俗,已經不覺得是舶來的說法了。還有一些詞,也是詮釋濕熱的必備詞彙,例如,sweltering、muggy、sticky、stuffy、sultry等。其實,它們有一些細微的差異,比如,sticky側重表現濕熱使人汗津津地渾身發黏;stuffy側重表現濕熱導致的一種窒息感;sultry除了形容濕熱天氣令人緊張憋悶這層含義之外,基本上是與性相關的「涉黃」詞彙(不過,以前瀏覽英語國家的氣象節目時,往往能看到sultry這個詞作為字幕標題表徵濕熱天氣)。
(本文摘自宋英傑著《節氣,就在你的基因裡:跟著中國氣象先生享受 自然科學感知力》,商業周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