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股東行動主義 明年湧向台灣

股東行動主義風潮來襲,專家建議,明年有董監事改選的上市櫃公司中,有70家董監事持股低於20%且外資持股高於10%,最好未雨綢繆,做好股東溝通,降低股權爭議風險。圖/本報資料照片
股東行動主義風潮來襲,專家建議,明年有董監事改選的上市櫃公司中,有70家董監事持股低於20%且外資持股高於10%,最好未雨綢繆,做好股東溝通,降低股權爭議風險。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股東行動主義風潮來襲,台灣被國際機構投資人視為下一個主戰場,寬量國際(QIC)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24日在其記者會上指出,明年有董監事改選的上市櫃公司中,有70家董監事持股低於20%且外資持股高於10%,建議要未雨綢繆,做好股東溝通,降低股權爭議風險。

李鴻基表示,過去幾年在日本與韓國轉趨活躍的股東行動主義,也開始吹向台灣,近期外資股東在機殼大廠可成股東會進行提案,就是一項訊號,預期在台灣將有愈來愈多的積極股東行動。觀察台灣資本市場的外資持股比率,已從2010年初的29.5%逐步上升至2023年3月的38.7%,外資意見對董監事改選結果具有顯著影響力。

根據寬量國際統計,明年將有400多家上市櫃公司將進行董監事改選,240家的董監事持股低於20%,其中更有70家公司的外資持股高於10%,可預期積極股東將會在台灣愈來愈活躍。

李鴻基說,台灣的股權爭議事件主要分成家族、大股東、外部禿鷹等三大類,過去三年曾出現不少股權爭議公司,如2021年的光洋應材、漢唐集成、東元、康和證、台苯,2022年的長榮集團、新金寶集團、如興、台開、聯合生物製藥、隆銘綠能及2023年的新光金、泰山、國票金。過去外資在台灣企業經營權之爭中,影響力大多不被注意,但近期經營權之爭已不同,如果明年改選的公司,能提前說服外資、加上委託書收集,就會是致勝關鍵。

股東行動主義是指外部股東透過權利行使,試圖改變公司決策的作法,在歐美市場已盛行相當久的一段時間,近年開始吹向日本與韓國等資本市場。根據全球最大投票代理徵集及公司治理顧問公司Georgeson的統計,日本與韓國自去年以來迄今,就分別有包括富士達與新韓金控在內的19家與20家公司,被股東行動主義者成功或部份成功提案成功。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