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用工作換錢?過「活」或找「死」

透過工作來「謀生」,某種程度更像是一種「謀殺人生」的舉動。圖/freepik
透過工作來「謀生」,某種程度更像是一種「謀殺人生」的舉動。圖/freepik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對於多數的工作者,不管你是熱愛工作還是勉強餬口,在錢及生活上都很難有自主的選擇。用工作換錢,取決於你醒著的時間有多少,剩下來的才是真正自己的生活。

美國大部分的工業城市,受薪階級的生活大概都從一大早開始,鬧鐘設在六點四十五分起床,查看手機、盥洗,穿上制服。若是醫療從業人員,會開始清洗雙手、穿上無菌衣,建築工人則穿上牛仔褲及T恤。如果有時間就順手抓了早餐,拿起通勤馬克杯及公事包,提了午餐盒就急忙出門跳上車,很快就陷入車陣中,若是公車或捷運族,就得擠在滿滿是人的車廂中。上班族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或更長),應付老闆及豬隊友,周旋在供應商、客戶及病人中間。電子郵件爆多,做事行色匆匆,還得三不五時查一下社群媒體動態,同時隱藏自己犯的錯,在交代一個逼死人的交貨期限時,微笑地向對方致意。知道公司要裁員,但聽到是「組織重整」或「縮小編制」時鬆一口氣,知道不在裁員名單中時則暗自竊喜。

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時間越來越緊迫,在表面上同意老闆意見時,還要跟自己的良心拔河。笑一下吧,終於五點了。跳上車、擠進捷運或公車,回家陪另一半、小孩或室友。做菜之後,也不忘拍張照上傳臉書,邊吃晚餐邊追劇,回幾封電郵再上床,幸運的話可以睡滿八小時。

這樣叫作「過日子」?想想吧!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在一天上班結束前表現得比踏進辦公室時更有朝氣?我們每天下班回家時,心情會比上班「謀生」的時候更好?當我們踏出辦公室,與家人或朋友相處時,有覺得精神更好、更充滿活力嗎?工作時,想要的人生到底在哪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透過工作來「謀生」,其實更像是一種「謀殺人生」的舉動。為了工作賺錢,我們常常不自覺「謀殺」了健康、與親人的關係、快樂的能力及探索的好奇心。

為了錢犧牲生活,這過程日復一日、緩慢地進行,我們竟然都沒注意到。灰白的鬢角、中廣的身材,跟公司角落的斑駁辦公家具沒什麼不一樣,一台公務車及年資,是我們匆匆人生唯一留下的地標。最後,我們生活必需品得到滿足,有亮眼的領帶甚至優渥的生活,但在內心裡,我們已經被封鎖在「九點到五點」這個僵固的生活模式中。

如果,我們不工作,多出來的時間該做什麼?本來希望透過工作完成人生夢想、找到生活的意義,但這些想法,逐漸在職場政治、身心透支、工作無趣及過度競爭當中,一點一點消失。

小時候那些充滿奇幻的想像力、大學時期懷抱的遠大理想,透過愛而與天地萬物心靈相契的時刻,就一點一點被遺忘了,都塵封在「年輕真好」的檔案夾中了。

就算是你喜歡工作,覺得透過工作能有一些貢獻,都可能會認為有其他更有樂趣的工作領域。擺脫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這樣的滿足來自於找到一種真正熱愛的工作,不受限也不擔心被開除,陷入失業的窘境。有多少次我們自問「我想依自己想法,但董事會沒來由的希望用他們的方法行事」?我們要為了餬口,犧牲多少夢想?

我們以為自己是為工作存在

就算我們在財務上能脫離既不快樂又違背價值觀的工作,在心理上,我們也很難釋放自己。我們對自己的價值及認同多半來自於工作。

工作取代了家庭、社區、公益、宗教、親密夥伴,成為我們自我認同、喜怒哀樂的最重要來源。想像一下,當別人問你:「你從事哪個行業?」而你回答:「我是○○○。」這時你感到驕傲嗎?還是羞愧?倘若你覺得沒有過上自己預期的人生,你會這麼回答「我只是一個○○○」嗎?你感覺高人一等?還是不如別人?你充滿防禦心態嗎?你誠實嗎?你會在自己平凡的職銜上灌水,讓身分地位聽起來比較響亮嗎?

你曾經用薪水高低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嗎?當高中同學會時,你如何評斷老同學是否成功?你會問同學,你的人生圓滿嗎?有依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嗎?還是你會問他們在哪裡工作?職位多高?住哪裡?開什麼車?小孩在哪個大學念書?這些都是社會上定義「成功」的重要象徵。

就像種族及性別差異一樣,社會上對能賺多少錢有著一個看不見的階級觀念。我稱為「職業主義」(jobism),它充斥於我們在工作、社交及家庭裡的互動。為何我們會認為家庭主婦是次等公民?或認為老師的社會地位比醫生差?其實老師在處理問題學生時,與醫生在對抗疾病或面對死亡時,所採取的手段相去不遠。也許大家不自覺,但在我們與他人的日常互動中,已經把「你在哪高就?」當成判斷一個人價值高低的重要指標。

找「死」的代價很高

心理學家賴比爾(Douglas

LaBier)在其著作《現代瘋狂》(Modern Madness)中,提出了「社會疾病」(social disease)的概念。他發現所謂的成功專業人士,往往拖著疲憊的身軀及空虛的心靈上班,提醒著他過分看重物質主義這件事,已經戕害身心靈的健康。他發現社會價值過度集中在金錢/地位/成功,往往讓成功人士忽略自我實現及人生意義的重要。幾百個研究對象中,有高達六成的比重,出現沮喪、焦慮及其他與工作相關的症狀,幾乎每個研究對象都有壓力過大的問題。1

在美國,即使每週最多上班四十小時的做法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但專業人士往往認為必須加班或是在假日工作,才不會被同儕拋在後面。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在二○一五年發布的研究顯示,一二%左右的美國人每週上班時數超過五十小時,另外一項美國經濟諮商會(Conference Board)的研究也發現,逾半數美國人「滿意」自己的工作,自願加班工作犧牲享樂。結果呢?如何賺錢?賺多少錢?成為美國舉國上下的通病。

(本文摘自薇琪.魯賓、喬.杜明桂著《跟錢好好相處(修訂版):幸福的關鍵,是找到金錢與人生的平衡點》,商業周刊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