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年人這個話題,都已經聊爛了。翻翻網上的文章吧!「我們不招三十五歲以上的中年人」「要罵就罵中年人,他們不敢跳槽的」之類的,寫得都很對,事實也是如此,但是這種文字解決不了職場中年人天花板的問題。
一般而言,一個人進入職場從第十年開始,大概也就是三十歲到三十五歲時,開始遇到職業天花板,上又上不去,往下又不甘心,真的太普遍了。你說職場中年人不拚嗎?他們也很拚,業務熟不熟呢?很熟。但很多職場中年人收入其實並不高,卡在那裡,很無奈,也很無力。這有點像在海裡往岸上游泳,你使勁游,海岸還是那麼遠,不游呢,立刻就掉下去了。
問題出在哪兒?
我踏入職場已經第十五個年頭了─真是個讓人傷心的數字─經歷過好幾家公司,身邊職場中年人沉沉浮浮也算是看得多了。今天,我想跟所有的職場中年人談談什麼才是你真正的天花板。
第一個天花板:傲慢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服氣,因為傲慢這個詞是很重的,說起來讓人受不了。但我沒胡說,職場中年人確實是傲慢的。
大多數人成長最快都是在剛進職場的時候,為什麼,因為你不成長就得完蛋,一句話,都是逼出來的。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覺得生存才是,而且生存是特級教師。但人啊,真的是天生的,學到的越多,工作越順手,沒人逼著往前趕,就越容易鬆懈下來。於是你開始「傲慢」,人一旦變成這樣,什麼新思路、新知識、新技能等就通通跟你沒關係了。但你自己不自知,反而優越感還強得很。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人性使然,所以到了中年,大家面臨的職場問題都是類似的。
這種傲慢還體現在資訊「只出不進」。我每次參加聚會,有些人在別人說話時一言不發,一有機會就大聊特聊自己熟悉的事,這一看就是「只出不進」的典型。資訊「只出不進」,顯示自己只在某個領域很強,而對別的領域不感興趣。這種人,一般這輩子就這樣了。
第二個天花板:勤奮
你又不懂了。你覺得自己超勤奮呀,每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跟個陀螺一樣。之前我也是這麼想的。
我結束第一份工作離開華為之後,有一次跟一個前同事聊天。他說:「我發現之前九成的工作內容其實都是離開公司以後沒什麼用的,只有一成是可以沿用到別的公司、甚至別的行業的。那一成不是具體的工作,而是思考之後的成果,比如看待行業的某個角度,比如快速學習新東西的套路,還有辨人識人、待人接物的細微體感等。」
我深有同感。
幹活當然重要,但是思考比幹活重要百倍。一個人剛進職場,不得不思考如何做事、如何與人打交道,但是當他對工作越來越熟練,形成一套思維模式以後,他就停止思考了。
現在你懂我什麼意思了吧?你雖然勤奮,但是太忙太累了,以致不再思考,那「勤奮」就是你的天花板。
第三個天花板:行業
前兩個天花板你可以突破,因為天花板其實是你自己。但是第三個天花板是行業,這與你個人是否勤奮無關。不同行業賺錢快慢確實不一樣。那就得說到另一個事──轉行。
很多人都問過我,「轉行」可行嗎?這裡我想主要講講轉行的勇氣。
十五年來,創業加打工,我一共待過六個行業,其實就是六份工作,涉及通訊、金融、能源三個領域,基本上每次跳槽我都在轉行。如果跳槽還在本行業,我覺得成長空間太小。
對於跳槽,你問我哪兒來的勇氣,我的答案是:錢。我第一份工作很忙,對消費興趣也不大,就賺了些錢。所以第一次跳槽時,我簡單算了一下,存款夠我活兩年了。那還猶豫什麼呢?就算對新工作不滿意,我總不可能兩年都找不到更合適的新工作吧?有了第一次跳槽的經歷,後面就不糾結了。
做投資時做過一次事前調查及專案評估,我接觸過二線城市年收入十萬人民幣出頭、年資十年以上的技術人員。可能他們覺得生活得還可以,但在我看來,這種人的生活抗風險能力還是比較差,雖然他們的聰明、努力和責任心,完全不輸給金融、網路那些年薪好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同齡人。
即使不換金融、網路行業,為什麼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不試試別的高收入行業呢?我猜可能是因為「錢沒攢夠」不敢跳,也有可能是把沉沒成本看得太重。
勇氣這種東西不是學出來的,是做出來的。人生苦短,沒必要那麼糾結。
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學習的欲望
總之,無論你怎麼看待自己的工作、生活,我覺得有兩點還是應該保持。一個是開放的心態,二是學習的欲望。
前幾天面試了一個四十一歲的大姐,雖然她比我大不了幾歲,但是我感覺好像跟她差了不止一代。她總給我一種「再堅持個十幾年,然後退休」的印象;而我這樣的人,老覺得機會還有大把,時不時就想跳轉一下。
現代醫學發展很快、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二○一九年,兩岸人均壽命已經超過七十七歲。五十幾歲退休,遊山玩水,二三十年的退休生活,我不敢想像,也不渴望。一個人沒有工作,不再創造價值,我覺得就算再有錢,也會有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說直接點,就是找不到存在感了。
你可能會反對,沒關係,不用互相說服,大家各自開心就好。
(本文摘自格總著《職場的邏輯:廣大上班族扎心痛讚的自我提升指南》,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