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書寫有一天會被AI取代嗎?

「怎麼做才能創作出不被AI取代的作品?」是這時代的創作者,必須時常反問自己的課題。圖/freepik
「怎麼做才能創作出不被AI取代的作品?」是這時代的創作者,必須時常反問自己的課題。圖/freepik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當ChatGPT掀起AI熱潮,很多人擔心文字或藝術創作者會在AI革命後被淘汰,而這波AI浪潮帶給創作者的,是前進的方向,抑或是殘酷的真相?

有些人取笑ChatGPT產出來的東西根本不能使用,也有人悲觀地認為,擁有思辨力與創意的創作者,將來仍會輕易被機器人取代。但AI與創作之間的關係眾說紛紜,不應盲目地追隨意見領袖的看法,因為真相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也不該極端地護守過往的慣性思維,反而要常常問問自己:「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創作出不被AI取代的作品?」

在我自己嘗試使用ChatGPT之後,很驚豔它具備幾個讀寫的優勢:它的寫作速度極快,效率令人咋舌,這讓許多需要慢慢醞釀靈感的創作者望塵莫及。同時,它嚴謹的寫作邏輯,讓文章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段落架構清晰分明,且善用邏輯詞,句子保持簡潔的流暢性,讀者能夠一目了然地理解其訴求的理念。加上它善於進行歸納分類,設定的寫作風格、敘說語氣和修辭技巧,都可以根據指令隨時調整變動。甚至,你若能下達精準的概念與關鍵詞,它會做出正、反論點的比較,具體、抽象事例的對比,同質觀念的層層類比。他們扮演的角色比較像「友善的代筆者」,當你給出文本類型(如:散文、新詩、小說、傳記、報導、讀書報告、主題專案、計畫等等),ChatGPT都可以快速地幫助你完成「基本款」的成品。我進一步發現:它也善長扮演「腦力激盪者」,可以立即援引相關資訊、資料,讓你能快速掌握某些統計數據,做出概括性的判讀、理解。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心灰了,我還要繼續創作下去嗎?新聞書寫、專業文件、故事創作是不是都交給AI機器人去處理就好?未來,寫作者是不是會變成一個可能消失的工作?

傾盡全力的作品,無可取代

其實,真相並非如此。首先,它所引述的例證,其正確性還須再進一步地查察。雖然它的結構不會隨意錯置,但寫出來的文章卻是千篇一律,初看會有驚嘆之感,但再細看就能清楚比對出篇篇相仿的「模樣」,久而久之,你會覺得AI寫出的文章的確了無新意。同時,如果你下的指令不夠精準,它給予你的資料可能都會「歪樓」,比較複雜或者需要專業知識去深究的內容,它也無法給出能觸發激盪的寫作火花。一如李國修老師曾說:「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對於一位專業演員來說,「開門、上台、演戲」這是國修老師做了一輩子的事。國修老師對於戲劇要求的專業細節讓我們看出令人驚嘆的「戲節」,更是讓閱聽者願意不斷關注,甚至永遠無法自拔追隨之的原因。我曾被國修老師的一句台詞感動到熱淚盈眶:「很抱歉,我們無法再演一次了……」沒錯,這就是創作者的「孤本」心情,它必然是世間的獨一無二,此生專屬的唯一,它無法被取代、無法複製、甚至無法「重來」,傾盡全力的作品從來就無法出現任何替代品。

身為創作者,我們有專屬的文字風格,深藏於文字冰山以下的創作情感與溫度,會隨著與讀者互動的程度,做出內容與風格的調整。每本書寫作的背後,都蘊藏帶給讀者的寫作動機,哈佛大學教授陶德.羅斯在《集體錯覺》中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儘管我們無法避免受到「集體錯覺」的控制與影響,但我們是否能奪回自主思考控制權?身為創作者,我們思考作品的理智線是不是常在「從眾心態」裡逐漸隱沒,若能對自己寫作的觀點不斷提出質疑,有沒有機會為自己的作品做出更正確的定錨,而非在人云亦云的世界,變成他人作品的副本!一如《科學怪人》作者瑪麗.雪萊在自序提到:「願我的醜孩子生生不息,我對它有感情,因為它是快樂時光的結晶──那時死亡、憂傷於我僅是言語,我的心仍未曉與之共鳴。」如果,創作者想要挑戰過往未曾出現的題材,那麼,瑪麗.雪萊絕對會是最好的典範。身為年輕女性作家,她以虛構的事件、不拘一格的創作手法,寫出一部影響後世的哥德式科幻小說。她運用奔放的想像力,試圖從科學視角出發,進入生與死的論辯、天使與惡魔的對峙,從男性思維跨度到女性觀點,從孕育到毀滅、幸與不幸的探討。書中主角──科學家維多.法蘭根斯坦親手創造的新生命「怪物」,是發明人及被發明者在完美與缺憾之間,從期待到失望,歷經喜悅與悲傷的產物。這看似是個背叛與復仇的單純故事,但作家殫精竭慮地利用科學家與怪物的全新組合,更深層地探問讀者:人類的生與死原是上帝的領域,科學的手是否能伸入主宰生命的創生領域?從彼時被邊緣化的女性作家筆下,我們看到從女性視角出發、細緻入微的觀察,怪物的故事後來成為無數科幻小說、電影的原型,這部作品也讓年輕的瑪麗.雪萊被無數讀者稱為「科幻文學之母」。看來人類的創意與日常生活碰撞而出的作品天花板,是ChatGPT這類機器人無法輕易超越的。

影響世界的不是科技,而是生命的價值

另一位蘇格蘭作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經典作品《金銀島》,企圖顛覆我們對海盜形象的既定印象,把少年冒險的嶄新視點帶入小說題材中,從尋找寶藏連結冒險之心,不斷出現善與惡、正邪兩種心態,讓讀者思索:夢想是自我實現,還是物質滿足而已?當大海盜西渥弗與失去父親的少年吉姆從相識到衝突,從衝突到磨合,單純的「尋夢」,也變成自己的內在價值的追尋。小說家栩栩刻畫了大海盜西渥弗,這個促使主角乘風破浪去尋找夢想金銀島的契機人物,並以「金銀島」象徵每位小孩曾經幻想過的心靈桃花源,用它來體現邪惡勢力與真善美的對抗時,我們內心的掙扎。「寶藏」是我們放棄安逸,投向冒險的動力,當我們願意認真做夢、勇敢尋夢就是開放思維促使行動的璀璨實踐,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未來的英雄。當史蒂文森寫出《金銀島》之後,他絕對不會自限於目前的寫作成就。緊接著,他在一八六六年出版《化身博士》,透過懸疑推理的全新情節,以科學家傑奇博士為主要敘寫人物,看似風光無比的人生勝利組,卻在喝下邪惡藥水之後,變身為人格扭曲的海德先生,一位是位居神龕的仕紳傑奇博士;一位是作惡多端的海德先生,兩者竟都同存於一個人的生命裡,科學家的身分,創造出一個人「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既善又惡的雙重人格。小說家巧妙的設計彷若解密的情節,讀者要運用現有的線索抽絲剝繭地找到真相,可疑的、真實的穿插其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小說家為何不斷讓傑奇博士自言自語地吐露心聲,但從頭到尾都沒有先排「海德先生」自剖的橋段,他想以如此奇詭的寫作形式來呈現小說哪一個重要的核心思維?無論是「雙重人格」抑或是「善惡衝突」,每個角色的個性與話語權之間,作者明確地利用文字進行表態,傳達自己對於哲學、人權,甚至難以釐清又複雜善惡觀,所有的虛構,最後都會反映出小說家對真實世界的邏輯脈絡裡。

在浪漫主義的洗禮下,瑪麗.雪萊透過《科學怪人》的怪物,對強權世界提出質疑;《化身博士》則是更進一步把不合時宜的怪物設定在自己身上,史蒂文森這樣形容著傑奇:「我自己從這新生命吸進第一口氣時,就知道這個自我更為邪惡,比原本的我邪惡十倍,將原本的我出賣給我原始的罪惡。」從這兩部小說來看,真正影響世界永遠都不是科學或科技,而是善惡價值帶來的生命決定。所有的「自以為是」,常常在創作過後,會更真實地逼創作者找到人生答案--「原來真相不是00,是00」。創作者對價值的自我釐清,能讓世界的真相不流於主流或非主流的兩端,而是給予讀者自己真正思考過後的書寫話語權。

AI給不出的答案,就在你的人生中

若再以讀者有感的「親情」議題,年輕新世代小說家楊富閔在《花甲男孩》熟稔地運用自己的大內原鄉為創作元素,在白話台語的敘寫風格中,融入年輕世代的新潮語彙,呈現楊富閔「新鄉土小說」的獨創風格。徐緩地道盡大內人重視家族綿密的人際關係,即將被遺忘的前代俗土故事,以及親人間的生老病死。楊富閔寫的不火不溫,不只精準勾勒農家社會隔代教養的真實風貌,將自己與祖母阿嬤楊林蘭的祖孫情深寫得絲絲入扣。影響他最深的不是父母,而是把愛藏在心底,只會不斷付出愛與情的樸實祖父母。阿公、阿嬤既是慈愛的陽光,也是守護自己的生命大傘。因而,楊富閔稱自己擁有的是地表最強的大內一姊,那位年輕守寡卻強悍多情的阿嬤,成為小說中母愛的象徵。小說整體呈現解嚴後臺灣囝仔成長的歷程,新一代作家的母土拓墾成長情事--農業鄉鎮日漸隱沒光芒、蒼涼的命運,卻是楊富閔筆下令他為傲為榮的故鄉。跨世代家人之間,即便相愛,思維斷層仍帶來衝突荒謬又極度有情有愛的情節,它留住彼此的,是相互拉扯卻又和解共感的動人畫面。這類的親情題材與寫作技巧,催生出ChatGPT永遠都無法組合出來的獨創語言。

面對親人死亡的議題,劉梓潔以四千字的散文《父後七日》拿下當年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甚至以作者身分完成同名電影編導的工作。這篇風格獨特的散文,劉梓潔用七年的時光去整理父喪後內在感受,也鮮明地呈現北漂青年因現實離家卻無從言說的鄉愁。一部優秀的作品猶如釀酒的過程,它需要極好的原料、純熟的技術、時間的等待,是既複雜又迷人過程。一如陳芳明說的:它開闢了散文的全新版圖!劉梓潔開頭是這樣寫的:「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拚。葬儀社的土公仔虔敬地,對你深深地鞠了一個躬。這是第一日。」面對摯愛家人的離開,劉梓潔獨有的敘述風格,掌握極具魅力的語言節奏,以平日較少被提及的喪葬為書寫主軸,穿插幽默詼諧的情節,呈現台灣喪葬「有禮無理」的台式文化。它不像皮克斯動畫片《可可夜總會》以墨西哥「亡靈節」為出發,從節慶歡樂的立基來談面對家人「死亡」的意義:我們愛的人從來沒有真正的離開過我們,他們只是到另一個世界等我們。劉梓潔《父後七日》刻劃中南部喪家面對守喪肅穆的氣氛、繁複的儀典,情節時而衝突時而逗趣,讓人讀來又哭又笑,女兒在每日每日的誦經、祭拜的忙亂時間之餘,尋回過往父女相處的點滴回憶。對已逝父親的攫心思念和不捨,並非發生在面對家人離去的當下,而是在空間與時間移轉下慢慢發酵,形成一種不能說的悲傷氛圍,以及嘴邊的瀟灑一笑,其實是對無常而不得不放下的孑然自嘆。死亡在劉梓潔筆下,已非是令人恐懼悲傷、寂然荒蕪的情調,而是在黑色喜劇氛圍裡,企圖為父喪之後,生者如何和死者從誤解到和解的歷程,以及面對未來生活,我們如何漸進入一派寧靜從容、祥和自在的新起點。關於生與死的思考,AI機器人無論多麼先進,永遠都給予我們滿意的應答吧!

感動人心的,是完整而非完美

若從ChatGPT注重邏輯與資料判讀的特性,我們可能永遠都讀不到像經典小說《小王子》這類的作品吧!我們從小王子與玫瑰的關係來看:小王子和玫瑰都誕生在B612星球,當他們睜開眼睛的剎那,心底都住進彼此了。即便小王子離開自己星球之後,猛然望見地球竟有整個盛開的玫瑰園,當下恍然知道:自己悉心照護的那朵驕慣玫瑰,不再是真實世界萬中選一的玫瑰了。那麼,他選擇其他的玫瑰了嗎?ChatGPT應該會認真評估後,要我們不要那麼辛苦地單戀這朵看來平凡無奇又滿身鋒芒的B612星球玫瑰,因為它已經失去競爭優勢了。但小說家聖修伯里並不在這個「大數據」的邏輯裡。他對真愛的解讀進行細膩的闡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原因在於:就是要看過滿園的玫瑰之後,才能確定B612星球的玫瑰的確特出。因為她是集小王子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玫瑰,縱使出現再多的玫瑰,也無法取代它在小王子心目中的位置。畢竟沒有一朵玫瑰能讓小王子天天陪伴說話、澆水施肥、為其擋風遮雨呀!終有一天,玫瑰必能傲然綻放自己的美麗,這更是小王子衷心的期待。一如狐狸對小王子說的:「你在玫瑰身上所花費的時間,讓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對AI寫作機器而言,設定的資料庫必然是以追求完美為目標,但對人類而言,追求心靈相契才算完整的愛。外在條件的拚比並非是能否成為朋友的標準,即便是爭吵、挫敗的經驗,仍是彼此理解與接納對方的過程。這或許不是程式語言能真實設定的數據,所有人與人之間完美的關係,都必然要經歷「馴養」,那是對喜歡的人打從心底願意臣服的真心,因為他/她期待的是對方能成為世界最獨特一道風景的真誠支持,這也是《小王子》為何會變成經典又令人百讀不厭的原因呀!

赫曼.赫塞是中學時期一位影響我頗深的作家。《流浪者之歌》的主角悉達多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試圖找到智慧和生命的真理,也讓我成為一個願意繞遠路找答案的人。當你不再畏懼離開安適的起點,就會開啟我們邁向一段艱辛又美好悟道旅程的機會。悉達多父親對其生命選擇的寬容,家人的放手令我感動,這是看似輕鬆卻又全然接受的愛呀!一如母親願意接納我不斷走在自我探索的路上,即便看見女兒傷痕累累了,卻總是選擇默默陪伴,以視而不見的包容,讓自己能親身體驗「我的人生」。一如悉達多遇見完美的佛陀,卻選擇與其道別,這需要多大無畏的智慧:「假如我成為您的信徒,我擔心這只會停留在表面,我擔心我會欺騙自己,認為自己已然心靈平安並得到了救贖,而事實上自我卻繼續存在和生長。因為我會將教義、我的後來者以及對您的熱愛澆灌成自我。」悉達多始終如一地選擇一條探索與實踐的道路。抉擇常常不是選擇最好的路,而是選擇最接近自己需求的旅程。就像AI時代傳遞的知識或許可以快速汲取,但是內化成智慧卻是終生實踐與體會的過程,每個人的生命智慧無法複製與類比,你必須真實地去實踐愛、去體會愛,善待自己與他人,這需要不斷在人我互動中,體認愛的真諦。同時,愛不全然是快樂的經歷,它也雜揉著痛苦的滋味,以及橫越煩惱的自我對話。一如書中提到:悉達多從這條河學會永不休止,這條河特別教會他傾聽,以沉靜的心傾聽,以等待、開放的心靈去聽,不帶狂熱,沒有期望,不加批判,不生想法。這也是身為創作者在寫作時必須要時常守護的純心--我們為何要寫,以及如何寫,到底要寫些甚麼?

思維的價值,在於承擔異見的勇氣

AI時代創作者存在的價值,在於「專業思維」的累積,藉由生活的親身體驗,讓創意不斷的在作品與讀者迸發出共鳴,跟隨他/她的年紀漸長,隨著時代潮流,持續寫出新穎的題材,並非只是某些素材、事件、概念的拼湊,抑或是書寫風格的複製而已。或許當我們越來越依賴AI與懶人包,雖然知識的理解變得既輕鬆且簡單易懂,但這是否也意味著:我們逐漸失去全盤理解知識全貌的可能,甚至,更容易落入一個「集體錯覺」的陷阱,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從過去改變人類命運的智者身上,我們可以歸納出他們的人格特質多為在深思熟慮之後,大膽提出迥異於他人的看法,引導人類走上全新的躍進道路,蘇格拉底是,哥白尼、伽利略也是。即便當時他們引起反對者激烈的爭議,歷史卻證明他們的選擇和帶給後世的價值,彌足珍貴。這或許是人類絕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的重要原因,我們捍衛的是世間的真理,是勇於承擔異見的勇氣,是寧願失敗也不願屈服的人生價值。AI來了,我們處於創作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創作者憑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智慧,有機會為下一代留下我們這代人「心嚮往之」的書寫態度和社會觀察,讓讀者為之廢寢忘食又愛不釋手。

(本文摘自宋怡慧著《一筆入魂:怡慧老師的創作人生課!》,平安文化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