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13檔台股高股息ETF基金中,有九檔設有收益平準金機制,由於基金有註明配息來源可能為收益平準金,引發投資人質疑,業者表示,若在政策引導下揭露平準金運用標準及時機,可望有效發揮平準金作用,創造業者、投資人與主管機關三贏。
收益平準金讓ETF基金可穩定配息率,對追求長期穩定配息的投資人有極大吸引力,部分ETF基金納入平準金機制後,配息表現讓投資人更「埋單」,越來越多配息ETF基金決定增加平準金機制,連最老牌的元大高股息亦在今年增設平準金機制。
考量收益公平性,將部分資金保留做為收益平準金,投資本金無法100%投資在成份股上,亦可能造成ETF價格無法上漲,對追求資本利得的投資人來說,等於「賺了配息、賠了價差」,所以才有投資人向主管機關投訴。
業者分析,股票資本利得加上配息才是真正賺到的錢,若金管會訂立明確規範,要求投信業者更詳盡、明確揭露配息來源,包括多少比率來自本金、收益平準金、股利所得及資本利得等細項,不但能反映ETF基金真實樣貌,也讓投資人可根據自己需求來決定投資方向,而非盲目追求高配息,卻不知自己投資了什麼。
金管會強調,配息基金若是債券基金,以債券債息來配息是正常的,但若大部分拿收益平準金來配,「就不正常」,收益平準金應是調節工具,不該是主要配息來源,現因揭露不清楚,讓投資人產生誤解,對投信、投資人都不好,資訊揭露愈清楚對發行者來說,也可減少紛爭,未來揭露到什麼程度,正在研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