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總統蕭萬長今天在長風基金會舉辦的論壇,以當年在兩岸爭取加入WTO的前身GATT之際,與大陸代表李嵐清互動為例指出,兩岸要先放下成見,相互溝通,才可能建立互信,也才可能為未來找到新的機會,新的出路。
而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則在演講中認為,台海現狀無法長久,美國會用武力阻擋中國大陸統一台灣是不明智的,他相信時間不在台灣這一邊。他提出一個中國人的邦聯(commonwealth confederation)主張,建議台灣主要政黨可考慮以某種方式讓邦聯概念納入黨章,以此致力於導向最終和平統一的漸進式過程。
長風基金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台灣玉山科技協會今天舉辦 「亞太千里論壇」,邀請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發表主題演講,由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擔任對談主持人,蕭萬長為引言人。
蕭萬長引言時回憶,過去在參加APEC會議時,由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George)巧妙安排,讓他與當時中國大陸代表李嵐清在午餐時比鄰而坐。當時兩岸都在爭取加入 GATT(WTO前身),話題環繞著貿易談判。當時李問蕭要怎麼要做好貿易談判?蕭萬長強調,一定要找經貿相關專才,才能與談判對手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有共同語言)。後來中國大陸果然將世貿的談判工作轉由具有多年國際經貿工作經驗龍永圖負責,蕭萬長自此與李嵐清建立友誼。
蕭萬長說,或許因為當時建立起的互信,中國大陸並未在我爭取加入WTO過程中刻意杯葛,雙方也分別在2001年底和2002年初成為WTO會員。這個故事總是提醒他,「先放下成見,相互溝通,才可能建立互信,也才可能為未來找到新的機會,新的出路。」
他說,兩岸關係無疑是台灣最敏感,也是民眾最關心的議題。然而許多人在討論兩岸關係時,往往囿於成見,無法擺脫過去特定思維框限,以致大家針鋒相對,積不相能。這樣爭執,其實無助我們思考兩岸關係應對之道。
管中閔則指出,由於歷史因素,美中台三者之間本就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如今台灣又幾乎是身不由己的成為美中對抗下壓力點,甚至可能是衝突的引爆點。對於台灣目前的處境,許多人感到憂慮。
管中閔說,亞太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八十年間經歷了巨大的變動,不僅經濟高速發展,政治體制和社會結構上也出現轉型;而台灣無疑是其中佼佼者,近年更在國際供應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美中關係從早年的互相合作,轉變成目前在科技,軍事和政治上的相互對抗;雙方競逐的一個主要場域就在亞太地區,而台灣又處於其中敏感而又關鍵的地位。
他舉辦論壇的目的,就是為了引進境外學者專家的觀點,促使大家從更前瞻,更廣泛的角度,去思考臺灣對國際環境,特別是美中關係或兩岸關係各種可能的應對之道。論壇名稱「千里論壇」,也意味我們希望不受目前既有思維的羈絆,以便看清楚更長遠的未來;畢竟「欲窮千里目」,我們需要「更上一層樓」。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則以「一個新加坡人視角下的兩岸關係」為題發表演說認為,台海現狀是不穩定和虛幻的,台灣只有在美國支持下,才能維持和中國大陸分離狀態。美國能維持台海現狀多久,取決於美中之間軍事力量平衡,及台灣人民的意願。
台灣是美國以第一島鏈圍堵中國大陸解放軍的關鍵地區,他認為,美國對台政策不是出於愛台灣人,而是利用台灣來對付中國大陸的一枚重要棋子,是為了讓中方無法獲得台灣這個打不沉的航空母艦,美國不會直接介入台海戰爭,台灣獨立的機會不高。
楊榮文認為,台海現狀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不獨、不武、不統只是把問題推遲,台灣廣義上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維持現狀,期待有一天中國大陸會發生變化,統一變得不再必要,或者台灣可努力推動與中國大陸漸趨一致,使之成為一個和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的中國。
而如何達成「一個中國」未來,楊榮文提出一個中國人的邦聯(commonwealth confederation)主張,建議台灣主要政黨可考慮以某種方式讓邦聯概念納入黨章,以此致力於導向最終和平統一的漸進式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