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16金融業響應海龍聯貸案 公股銀缺席

  • 工商時報 金融理財中心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22日簽署融資協議,將獲1,180億元專案融資,據悉,此次聯貸包含中信銀行、台北富邦銀行、富邦人壽、台灣人壽及多家外商銀行等16家金融業參與。

據悉,原先海龍計畫規劃貸款金額逾1,500億元,籌組時間更長達一年以上,籌組難度極高。公股銀曾參與評估,最後並沒有加入聯貸案,主要是評估後風險稍高,且對離岸風電相關融資仍決定小心為上。

銀行業指出,此次融資到位後,聯貸案將成為台灣、亞太區最大規模的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此次的海龍計畫預計於2025年至2026年併網發電,屆時將創造超過5,000個工作機會,並成為台灣史上最大單一風場,提供超過百萬戶家庭用電。北富銀已證實為海龍專案融資案的參貸銀行之一,但因簽訂保密條款,不便透露參貸金額及內容。

據了解,公股銀再生能源放款的承作以太陽光電為大宗,其次為離岸風電。除依授信5P原則評估外,對各案場建置模式、坐落基地、建置成本、預估收益、專業第三方顧問公司盡職調查、案場規劃有無重大環境及社會疑慮等,都是為辦理再生能源融資的考量因素。

之前海龍計畫曾由國泰世華銀行從2016年起協助開發,2021年獲聘為海龍財務顧問銀行,協助計畫與本土銀行建立關係及順暢溝通,而海龍計畫與國泰世華銀行的合約在今年4月到期,後續由海龍內部團隊持續與擬參貸金融機構合作。

中信金總經理陳佳文日前指出,國際銀行辦理離岸風電的專案融資,通常不希望動到擔保品,因此專案「現金流的估算」很重要。

陳佳文說,通常這種案子要有很強的購售電合約,成功發電後要有人承諾購買,一般是台電承諾買回所發電力,所以最大風險在於能否建造完成、風力發電是否足夠等,都需要專業評估。

之前海龍陷入聯貸困境,主要是政府為扶植國內產業,對國產化要求比較高,外商會覺得是風險,怕國產技術能力跟不上,不過台灣製造的實力還是蠻強的,適當的技術移轉,若發展得起來,成本會比歐洲進來的便宜,且此產業若成功發展,將可為台灣創造很多的經濟產值,中下游廠商會受惠。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