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為何想上太空?馬斯克還有另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

《跨界奇才伊隆.馬斯克》書摘精選

馬斯克對太空探險的熱忱,結合了工程學的務實主義和科幻小說的未來主義。圖/freepik
馬斯克對太空探險的熱忱,結合了工程學的務實主義和科幻小說的未來主義。圖/freepik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結合科幻小說的工程學

我們得從這個問題開始,這也是許多訪問者對馬斯克的提問:「為何是太空?」這個問題可不純然是出於好奇心。馬斯克在新世紀開始時固然家財萬貫,但和宇宙飛行及探索的相關成本相比,也僅僅是九牛一毛。舉例來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二○一二年時發射一次運輸艦,就得花費十六億四千萬美元。而根據發射使用火箭的承重和型號,發射人造衛星的成本則介於一千萬~四億美元之間,這還不包含衛星本身——典型氣象衛星的造價大約是兩億九千萬美元。因此,若要說哪個商業領域可以輕易燒掉辛苦賺來的數百萬美元,那就非太空產業莫屬了。馬斯克一定很清楚比爾航太公司(Beal Aerospace)的故事,這間公司於一九九七年二月由德州達拉斯安德魯銀行總裁安德魯.比爾(Andrew Beal)所創立,致力開發新的重型運載火箭,不過卻在花了數百萬美元研發和測試後,於二○○○年結束營業。

再問一次:為何是太空?可以先來看看二○一三年三月十八日,馬斯克和《DnA:設計與建築》(Design and Architecture)的電台節目主持人法蘭西斯.安德頓(Frances Anderton)在特斯拉公司的對話:

「之所以創立SpaceX和特斯拉——雖然兩者沒有直接關聯,但我認為都是為了解決至關緊要的問題。在特斯拉的例子,是發展永續的交通,我們人類在電動車方面的進展不夠,因此得再多做點什麼;至於SpaceX,我認為如果要開創令人振奮又有啟發性的未來……在宇宙中建立文明應該既振奮又有啟發性。〔……〕我還是想要澄清,我對地球的未來很樂觀,但也認為應該努力建立多星球的文明。」

馬斯克在這裡的回答,可以說是結合了工程學的務實主義和科幻小說的未來主義。「得再多做點什麼」幾乎成了馬斯克一生的座右銘—假如他發覺人類、工程或商業的重要程序未達最佳效率,似乎就有強烈的渴望加以修正。他對「太空探索文明」的願景則更訴諸情緒,但卻沒有深入解釋,似乎認為一切不言自明,任何人都應當看出其中的價值。

在其他談話中,馬斯克為這個願景多做了些說明。一位訪問者提問:「為什麼我們要在火星上建立上百萬人居住的城市?」馬斯克的回答充滿熱忱,幾乎可以說直擊他的核心哲學:

「我們必須擁有振奮人心的未來〔……〕我們每天早上都要有個值得起床、好好活著的理由。為什麼會想活著?有什麼意義?能帶來啟發的是什麼?你追求怎樣的未來?假如我們沒有走出去……假如未來沒有來到群星之間,成為跨行星的物種,我會覺得……假如未來真的是那樣,也太令人低落沮喪了。」

馬斯克似乎無法相信,有人不會直覺地想探索一切可以探索的事物,探究創新的極限。在反思後,他又提及現代太空探險歷史的指標性事件,接著高聲呼籲人們擁抱科技,追求創新:「如果認為科技會自己改善,那就大錯特錯。科技不會自動變好,而是靠著許多人的拚命努力才得以提升。相反的,如果不聞不問,就會衰退……」為了對抗科技的萎縮,馬斯克提倡工程方面的熱忱。如此,才能讓文明達到生存和發展的高峰,而不該假設一切都會自己變好。

除了科技上的未來主義,馬斯克也很清楚意識到人類面對的挑戰。在其他演說中,他提到人類脆弱的本質,可能面臨毀滅性事件或人口爆炸等等的威脅。他在談論人類可能的滅絕時並不危言聳聽或故弄玄虛,而是根據數學和統計的邏輯,提出單純而理性的可能性或肯定性。本質上來說,我們之所以需要進入太空,是因為不這麼做就像是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地球這個籃子裡,風險太高了。

馬斯克上太空還有另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是時候展開新的計畫了,而宇宙似乎對馬斯克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同事和朋友們都注意到,馬斯克大量談論和閱讀宇宙相關的主題,準備在涉足之前蒐集大量關於航太科學和產業的事實、原理、科技與數據。除此之外,太空也充滿機會。在一九八○年代前,美國的太空航行基本上仍由政府壟斷,但一九八四年的《商業太空發射法》(Commercial Space Launch Act, 1984)在太空總署的使命宣言後加上:「(c)太空的商業利用——國會宣布,為求美國的總體福祉,行政機構應尋求並鼓勵太空最充分的商業利用。」在一九八○、一九九○年代和二○○○年代初期,美國的太空相關規範逐漸解禁,陸續推出《發射服務購買法案》(Launch Services Purchase Act, 1990)和《商業太空法案》(Commercial Space Act, 1998),鼓勵民間商業發展太空計畫,打破了太空總署在太空運輸方面的壟斷。二○○四年的《商業太空發射修正法案》(Commercial Space Launch Amendents Act, 2004)通過後——當時馬斯克已經成立SpaceX——私人的太空航行終於得到政府的許可。和Zip2及PayPal的情況相似,馬斯克認為這樣的歷史時刻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文章來源: 克里斯‧麥可納布著《跨界奇才伊隆.馬斯克:創辦SpaceX、特斯拉,從破壞性創新到科技巨富,全面解析智商、情商、膽商》,方言文化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