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升息循環近尾聲,市場關注主要央行利率決策。國泰金控團隊27日公布最新經濟預測,並針對升息議題分析,隨美國聯準會(Fed)升息步入尾聲,且國內服務通膨有降溫跡象,央行後續要重啟升息機率較低;除非景氣與金融面負面衝擊超乎預期,否則降息必要性與可能性同樣不高。
國泰金與台灣大學產學合作團隊發布第三季台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發表會。國泰台大產學合作計畫協同主持人徐之強表示,儘管主要央行持續升息,但由於美國景氣展現韌性,加上企業財報表現不差,過去三個月國際股市高檔震盪,美、歐金融情勢指數維持改善趨勢,惟大陸經濟前景擔憂升溫,金融情勢指數持續偏緊。
對於國內是否有再次升息可能,徐之強表示,國泰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僅1.3%,央行今年為了對付通膨,年底前都不可能降息;根據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第三季理監事會談話,央行首要考量仍是通膨,其次則是考慮美國利率政策。
他指出,Fed利率政策是「higher for longer」,高利率維持很久一段時間,台灣央行不太可能先於美國提前降息,預料要等到美國明年降息後,央行將考慮明年經濟狀況決定是否跟進降息,「我不覺得央行不會先於美國降息」。
至於升息對於廠商影響面,徐之強說,一般而言,利率過高會影響房地產、企業投資等,但台灣利率相較美國仍明顯較低,利率對台灣企業投資是相較次要考量,主要考量重點還是景氣,企業若預估未來營收變好、經濟成長轉佳仍會加大投資,若未來台灣景氣不好,投資相對明顯減少,而從當前資本設備進口衰退大,可見台灣景氣前景不樂觀。
徐之強說,台灣企業對利率敏感性稍低,反而匯率才是台灣企業較關心的項目,在Fed鷹派言論後,亞幣包括日圓、韓元、新台幣都貶破波段新低,尤其日圓持續貶向150價位、台幣也貶破32元。他也提到,央行前總裁彭淮南曾說,「匯率像雙面刃」,雖然新台幣貶值對出口商有幫助,但也會影響進口廠商,匯率競貶更會造成輸入性通膨惡化,因此貨幣貶值也不一定能刺激經濟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