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擺脫美國制裁陰霾,8月底突襲式線上發布旗艦新機,銷售態勢旺,但25日舉行的秋季新品發表會上,卻絲毫未提市場最關注的新機與晶片規格。在蘋果9月中旬發表i15系列新品後,兩大品牌暌違3年再度於中國市場正面對決,究竟華為此次重出江湖,帶來了哪些驚世突破?是否真的能夠逆襲蘋果?
華為今年一反常規,在沒有任何宣傳、尚未舉辦新品發表會前,在8月29日就以「紀念Mate系列手機累計發貨1億台」為由,突襲式線上開賣Mate 60 Pro系列高階新機,不僅讓人聯想是要叫陣即將在9月中發布新品的蘋果,且發布當時正值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問中國之際,時機點也相當敏感。
工商時報大陸組副主任李書良表示,這個時間點可從兩個角度解讀,一是市場上「金九銀十」,9~10月本就是大陸的傳統銷售旺季,所有商家都會全力促銷;二是政治上,恰好在雷蒙多訪中的時候,「有一種味道就說,你封鎖我華為,打壓我華為,我還是想辦法做出來,你雷蒙多這時候還在中國,剛好來當我華為的代言人。」
而華為新機上架,加上又有大陸傳出官方禁止官員使用iPhone,蘋果接連在6、7日股價暴跌,市值蒸發約2,000億美元。
替代性買氣起 蘋果銷量不斷下修
不過,雖然華為銷售火爆,蘋果卻也不遑多讓,預售一開始官網就被塞爆,且隨即斷貨,22日正式販售也引發排隊熱潮。工商時報科技組主任張家豪表示,從目前市場狀況來看,iPhone 15 Pro Max缺貨較為嚴重,可能要到11月才能給貨,而其他替代性的買氣也可能影響蘋果銷量,「一些機構法人認為銷售量可能跌到8,000萬支以下,甚至近期還不斷下修」。
但張家豪也指出,蘋果真正的爆發力可能要在1~2個月後,在市面上可以直接購買時才會出現,屆時整個局面或許又會改觀,值得留意。
華為晶片達先進製程 實際產量仍待觀察
而針對兩品牌此次的規格之爭,張家豪表示,最近爭議最大的莫過於華為新機的主晶片規格,過去市場認為,在美中貿易戰之後,中芯國際被掐住脖子,在晶圓代工無法跨足先進製程,沒想到,這次華為旗艦機雖然不強調是5G,實際上速度已經跑到5G。
「國外有網站拿華為手機去拆解,發現裡面的主晶片已經做到類7奈米N+2的製程」,他表示,這在國際中已可認定它具備先進製程的能力。但是,大家最好奇的,是中芯受制美中科技戰,沒有極紫外光設備(EUV),如何做到?「主要就是,它是用雙重曝光,用14奈米的機器,曝光2次,達到接近7奈米的狀況」。
但重複曝光並不能無限延伸,張家豪強調,在精緻的電晶體上,如果不斷重複曝光,可能會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所以華為的晶片只重複曝光1次,但同樣也會造成良率較低的後果。也因此,張家豪說,即使民眾熱烈搶購,但華為的產量是否能滿足需求量和銷售預估,就會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
對此,李書良也表示,使用舊的設備在能力上還是會有極限,因此大陸先前也公布要成立大基金三期,投入約3,000億元人民幣,重點就是鎖定做半導體設備。他指出,目前大陸傾國家之力支持華為,即使良率只有50%或做一支賠一支也沒關係,就是要把產品做出來,「這已經不是商業目的,而是所謂的政治任務,那政治任務只有使命必達。」
大突破! 華為實現國產化衛星通訊
另外,此次華為新機還有另一大突破即「衛星通訊」,張家豪表示,華為實現了可以跟高軌衛星直接通話的功能,而且所使用的主晶片包括射頻晶片與通訊模組等都已經是國產廠商製作,這是在全世界的競逐角力上需要特別留意的部分。
對此,李書良說,大家還需要注意的是,通訊在中國並不只是一個商業化或科技上的酷炫發展,「它最早就是從軍事上去推展,以前最早的技術跟專利都掌握在軍方手上,之後慢慢釋出,華為就是其中受惠最大的業者。」
李書良指出,目前中國衛星通訊使用自己研製的天通系統,若從戰略角度看它的覆蓋範圍,「亞洲、中東、非洲、西太平洋乃至到印度洋,剛好是中國在推一帶一路的範圍」,「如果在中國先求有再求好的情況下,一步步去推進,等到它技術真的越來越好,其他國家可能不是那麼好去把這個局再扳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