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陸學者:中德應增加數位互信 實現產業雙贏

  • 中時即時 陳柏廷
一名民眾在一架純電動載人垂直起降飛行器模型前駐足觀看。(摘自新華社)
一名民眾在一架純電動載人垂直起降飛行器模型前駐足觀看。(摘自新華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隨著數位經濟在中德經貿占據越來越重要位置,兩國的「數位互信」議題也成為難以迴避議題。大陸復旦大學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撰文表示,數位互信並不是盲目的,須避免對國家安全理由的泛化和濫用,中德雙方需要紮實推進兩國數位合作,實現兩國產業雙贏目標。

沈逸28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大國數位互信系列—中德「數位互信」挑戰和對策》日前發佈,揭示了中德數位互信面臨的威脅與挑戰;同時指出,以務實的態度和長遠的眼光面對未來,增強數位互信,是解決挑戰與機遇的唯一路徑。中德數位互信是全球數位互信面臨挑戰與機遇的縮影,解決中德數位互信問題,將有助於化解全球數位互信危機、推進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文章稱,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德國最大交易夥伴,德國連續48年蟬聯中國在歐最大交易夥伴地位。但在兩國經貿領域合作持續發展的同時,中德在數位技術領域的合作呈現出較典型的非對稱態勢。

文章表示,中國政府對德國數位技術、產品以及服務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科學且客觀的態度,給予符合WTO要求的市場待遇,也讓德國企業從中國市場獲得豐厚回報。德國政府對中國企業在德國市場的很多正常商業活動,從產品貿易、技術貿易,到投資行為,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偏差,泛化「國家安全」和所謂「意識形態威脅與挑戰」。

沈逸認為,數位互信並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客觀承認意識形態等領域存在差異的同時,以公正客觀的態度,理性規制此類分歧和差異,將雙邊關係,以及對數位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規制,放置在科學、理性的軌道上,避免錯誤資訊、虛假資訊的誤導,避免對國家安全理由的泛化和濫用。

他直言,相比美國而言,德國並沒有特殊的全球霸權利益需要進行維護;此外,德國自身的發展,也可以從中國數位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應用中,獲得實質性的收益,5G領域中德的合作,已經體現出這種合作可能帶來的優勢與成果。

沈逸呼籲,希望有德國政治人物以足夠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氣,務實提升中德數位互信,扎實推進中德數位合作,讓德國自身因此能夠把握數位技術革命的契機,實現中德雙贏的產業目標,也讓德國自身實現更加穩健、扎實且有足夠韌性與安全的發展。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