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8日電】台灣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多數人對定期健檢紅字卻一知半解。國健署推出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準備健檢報告、進入網頁及輸入數據,就能預測10年內慢性病發生風險。
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共計2.3萬人死於心臟疾病,死因排名居第2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今天在記者會表示,民眾可運用成人預防保健、勞工健檢、老人健檢等多元管道,進行健康檢查,提醒報告出現紅字異常時,應儘速回診追蹤與治療。
面對健檢紅字,一般人是否積極處理,國健署進行簡易隨機街訪發現,雖然部分願意回診,但更多人是即使不知道紅字意義,也沒有進一步瞭解的動力。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說,台灣民眾自知三高異常比率偏低,不到7成自知有高血壓,高血脂自知率僅23.2%。
鍾遠芳提醒,身體活動不足及不健康飲食等風險,導致許多人健檢紅字滿滿,包含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肥胖,不加以控制恐惡化。根據國健署2018年運用台灣地區三高追蹤資料探討三高相關疾病歷程及主要死因評估,代謝症候群有三高異常者,平均約4年就會罹患心血管疾病。
國健署從去年開始推動就醫民眾運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輔助了解健檢紅字風險。鍾遠芳表示,35至70歲民眾只需準備檢康檢查報告,進入網頁,輸入健檢數據,就會計算結果,預測未來10年發生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等風險。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提醒,心血管疾病屬於急性發作慢性病,台灣急性處理成績在國際名列前茅,但出院後的照護,卻不比鄰近的日本與韓國理想,心血管疾病慢性照護不只有藥物治療,健康行為改善也不可忽視。
葉宏一說,1個人發生心血管疾病,發病前10年早已醞釀,和不良習慣有關,呼籲民眾掌握「護心八事」,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戒菸、充足睡眠、保持體重、控制膽固醇、血糖及血壓,其中近年研究證實睡眠對護心的重要性,睡得不能長也不能短,建議介於8至9小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