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規避風險投資債券?投顧專家:投資迷思可能賺不到錢

《當代財經大師的獲利真相課:億萬投顧剖析17個賺不到錢的重要原因》書摘精選

股票的平均表現大多時候都是正報酬,而且在超過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裡,它們確實比債券的波動更小。圖/freepik
股票的平均表現大多時候都是正報酬,而且在超過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裡,它們確實比債券的波動更小。圖/freepik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每個人都知道股票比債券的波動大。但是等等——如果你將你的觀察期拉長,狀況就不一樣了。圖1.2顯示和圖1.1一樣的投資組合,但是拉長為20年的滾動期。100%股票的標準差大幅下跌,而且跟100%固定收益債券的標準差幾乎完全相同。而且,股票的報酬仍然是比較優秀的——即使和債券的歷史波動率相近。

時間拉長到30年就變得更明顯,如圖1.3(如果你認為投資30年漫長得不可思議,請見第2章。投資人通常投資時程過短,對本書的大多數讀者而言,30年不至於不合理)。從歷史角度而言,30年間100%股票的平均標準差,比100%固定收益債券還要小。

是的,股票的波動率只有一半,卻有比較好的報酬!

從每天、每月、抑或每年的角度來看,因為股票經歷較大的起伏,使得情緒上比較難受。但是短期的波動率較高,應該不至於讓你感到意外才是,畢竟從財務理論看來本應如此。跟固定收益債券比起來,為了要獲得股票長期較優異的報酬,你必須接受短期較高程度的波動率。如果平均而言,股票每年的波動比較小,它們的報酬也可能會比較低。就跟債券一樣!

如果將時間稍微拉長一點,這些每月、每年的劇烈震盪,就會分解成比較穩定、趨勢一致的向上波動。沒錯,波動率是有漲有跌,雙向的。你可能不常聽說(但或許你曾經聽說),但從歷史的角度而言,資料證明股票的長期波動小於債券,而且還有較優異的報酬。

人類大腦進化惹的禍

真是這樣,為什麼有那麼多投資人對股票感到害怕?很簡單,達爾文的進化論會告訴你。

事實證明,投資人因損失所得到的痛苦感受,會比享受獲利帶來的樂趣超過兩倍以上。這是源於榮獲諾貝爾獎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所談的行為經濟學概念。另一種說法是,我們的大腦自動會把危險或感知危險,看得比安全還重要。

這種人類進化自然形成的反應,毫無疑問的對我們的老祖宗有利。那些天生老是愛擔心劍齒虎攻擊威脅的人們,比起心不在焉的同伴,會活得更好(要贏過劍齒虎,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跟牠鬥)。面對即將到來的冬天,特別害怕的人很可能準備得更萬全,因此挨餓受凍的風險比較低。這樣的人更能成功將具有高度警覺的基因傳承下去。過度關注未來的舒適,或是欠缺風險意識,對於延續人類的傳承都沒有幫助。

我們大腦的基本功能幾乎和老祖宗們差不多。這也是為什麼事實證明,美國投資人平均對投資組合損失10%所感受到的痛苦,跟獲利25%所感受到的快樂程度相同(歐洲投資人對於厭惡損失的感受甚至更強烈)。

獲利率大過七成的投資

這跟一般人認為「股票下跌幅度實在很大」的錯覺有什麼關係?圖1.4顯示,在不同時間週期之下,股票多久會產生正報酬,多久會產生負報酬。股票每天都有正報酬的可能性,只比擲硬幣稍微好一點點而已。負報酬的天數傾向集中,正報酬的天數也是;但是,因為我們特別意識到風險,即使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大腦仍不斷浮現成堆的負報酬。

從行為科學的角度而言,要你短期內不這麼想,是很困難的。不過,你可以把你的觀察期稍微延長一點點就好,你可能就會發現好股票出現了正報酬。從歷史的角度來看,62%的月分股票都是正報酬,但它們會集中出現;12個月中則有73.2%的時候是正報酬。

然而,媒體頭條與權威人士卻過度反應,就像是有隻熊悄悄潛伏在各個角落。他們真正應該感到害怕的是錯失市場的積極面,但那不會自動跑進我們的頭腦,我們跟我們的祖先、跟石器時代的穴居人比起來,頭腦沒有太多差別。

歷史清楚顯示,股票的平均表現大多時候都是正報酬。而且在超過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裡,它們確實比債券的波動更小。要顛覆這樣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如果你做得到,持有股票跟債券比起來會得到比較好的長期報酬(當然,前提是你持有充分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

文章來源:肯恩.費雪、菈菈.霍夫曼斯 著《當代財經大師的獲利真相課:億萬投顧剖析17個賺不到錢的重要原因》,樂金文化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