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南方澳跨港大橋紀念物今啟用 人權促進會:外籍漁工都是我們的弟兄

  • 中時即時 吳佩蓉
透過錯位視覺移動方式,在同一個地方可看見兩座不同時期的跨港大橋。(吳佩蓉攝)
透過錯位視覺移動方式,在同一個地方可看見兩座不同時期的跨港大橋。(吳佩蓉攝)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為了紀念2019年因南方澳跨港大橋斷橋事故而罹難的勞工,今(1日)在南方澳討海文化館啟用感恩紀念物活動。縣長林姿妙表示,對於罹難的移工感到不捨,謝謝他們的貢獻;台灣人權促進會則說,政府應記取教訓,加速典章制度的改革,讓台灣脫離血汗勞工的國際惡名,並強調「外籍漁工都是我們的弟兄」。

南方澳跨港大橋於2019年10月1日發生斷橋,造成6名印尼籍和菲律賓籍的漁工朋友罹難,事發之後中央即興建第三代跨港大橋的工程,已於去年12月31日竣工啟用。為感念勞工朋友們辛苦的付出,及紀念工殤事件的傷痛,因此交通部航港局特別委託宜縣府於南方澳討海文化館設置南方澳跨港大橋感恩紀念物。

今由林姿妙、監察院委員紀惠容、交通部航港局主任秘書饒智平、勞動部專門委員黃偉誠、立法委員陳琬惠、蘇澳鎮長李明哲、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等貴賓,帶著無限的感恩與緬懷揭幕,並獻上白玫瑰對所有勞工朋友的貢獻表達最高敬意。

紀念物有2個部分,1部分是透過錯位視覺移動方式,在同一個地方可看見兩座不同時期的跨港大橋,增添大家對南方澳不同時期橋梁的認識。另1個則有6朵在印尼與菲律賓代表祝福的茉莉花剪影,設計為潔白的工殤紀念牆,詩詞上的莫逆二字,亦傳達所有在台灣打拼的勞工與移工夥伴,與大家都有著莫逆的情誼。

而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指出,紀念儀式用隱晦方式來命名,是因太過悲傷無以言狀,只能用紀念物來稱呼紀念碑,還是4年前罹難的不是台灣人而是外籍漁工,因此不配稱為紀念碑!希望此次事故與漁工的犧牲,再次讓台灣社會正視外籍血汗移工的生存環境是如此的不堪。

施逸翔坦言,這麼多年台灣的「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仍然沒給外籍移工充分的基本人權保障;建構一個有韌性符合人權跟勞權的漁業工作環境,不僅是產業的責任,也是中央地方政府的責任,強調「外籍漁工每一位都是我們的弟兄,必須以同等國民對待原則照顧好每一個人, 一個都不能少」。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