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公建預算有貓膩?

 各項指標各有各的限制,要解釋之前必先清楚其限制,才不致把馮京當成馬涼,詳研數字為研究之本。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公共建設預算的各階段
公共建設預算的各階段

文/于國欽

自凱因斯提出赤字預算以來,各國政府支出隨之擴張,然而我們一年的公共建設經費到底有多少,報上所登的數字常有變化,而且出入很大,何以如此?這當中有貓膩嗎?

今年7月政府通過明年(113)重大公建經費2,073億,創十年新高,日前行政院總預算案匡列明年公建預算更高達5,886億,一樣也創新高,何以差這麼多?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只包括10億元以上的重大公建,後者還包括10億元以下者、特別預算、國營事業、非營業基金,五項加總之後的規模自然變大。

但是,問題來了,去年底行政院年度總預算匡列今年(112)公建預算只有5,870億,怎麼在今年初變成6,853億?這是因為加了前一年度尚未執行的保留款、以及地方政府配合款,這一加就多了1,000億。然而,仔細一看又會發現,這個數字近日又修正為6,632億,怎麼又少了?這是因為國營事業預算通常要到年中、甚至年底才獲立院三讀,因此待預算拍板後又得修正一次。

今年的6,632億拍板了嗎?還沒有,這個112年的經費到明年初還會再修正,因為有些計畫面臨抗爭做不下去,這筆預算也得自總經費減列,因此數字一直變化,大概要到次年的年中才會定案,如此一來,公建預算數一直變化,也就不足為奇了,以此而言,數字的波動,並非貓膩。

舉個例子,111年公建預算在年度總預算階段匡列4,318億,到國發會管考階段擴至5,481億,年中降至5,437億,最後拍板5,265億已是112年的年中了,如前所言,年度預算通過後加上保留款、地方配合款,預算旋即變胖,隨著國營事業預算三讀、少數計畫停擺預算減列,數字因而變瘦。

為方便敘述,我們常常得把複雜的經濟體系,簡化成幾個變數,以之探討因果關係,然而在簡化過程中可能會流失許多信息,也可能因過度簡化而張冠李戴,用錯了數據,或者用了不夠準確的數字,例如把資本形成視為固定資本形成、把海關貿易順差看成全體貿易順差、把產業關聯係數當成國內關聯係數等等,都是易犯的錯誤,同樣,公共建設各階段所呈現的預算也有不小的出入,運用也得小心。

當我們閱讀凱因斯一般理論,想證實一下擴大公建對經濟的影響時,到底該用哪一個公建預算?又或者應該用國民所得統計裡的政府與公營事業投資?這仍得視我們關心的主題而定,國民所得雖是最完整的統計體系,惟公部門日常採購電腦、汽車、軟體等基本需求皆屬政府投資,很難與公建連在一起。

反觀,國發會管考的公建經費這項數字,較具敏感度,也更適合用以觀察對景氣的提振效果,然而這裡也有個麻煩的地方,公共建設經費包括徵收土地的支出,從國民所得的觀點,買土地是不該列入投資的。這說明各項指標各有各的限制,要解釋之前必先清楚其限制,才不致把馮京當成馬涼,總之,詳研數字為研究之本,當數字用錯時,理論再高妙,也全歸於無用。

小檔案■國發會每年管考的公共建設經費多數屬資本支出,其支出範圍有五項:實質建設、外購材料、經常性經費(推銷管理)、用地經費(徵收土地)、移轉性支出(漁業權支付),後三項占比較低。

小檔案■凱因斯於《一般理論》卷二沒談偉大的理論,而是申論定義與觀念,他認為定義模糊的統計將妨礙人們理解經濟現象,他說:「我們所作的數量分析,顯然不可採用任何數量模糊的概念來表示。」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