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2日報導,有消息稱,繼電動汽車之後,德國等歐盟國家正試圖在太陽能領域減少對華依賴,計畫動用補貼或「關稅大棒」等工具,保護歐盟光電企業。但業內人士透露,德企內部對此存在分歧,一些歐洲太陽能企業也組團表示反對。他們擔心,此舉或導致2013至2018年期間的「情景重現」。
歐洲光電產業協會在2日發布的聲明中雖未提及中國大陸,但警告說,太陽能領域的貿易壁壘將是一種「雙輸戰略」。聲明還敦促歐盟幫助當地製造商成長,根據歐盟成員國的援助規則支持當地工廠。
對此,歐洲光電產業協會董事、瑞士光電元件製造商執行長埃爾福特(Gunter Erfurt)表示,有比「貿易關稅」更明智的手段來支持歐洲太陽能企業。他認為,歐盟必須鼓勵本地生產的太陽能元件,如此歐洲太陽能製造業也可以穩步增長。
報導指,歐洲太陽能行業警告政策制定者不要徵收關稅,因為這可能嚴重損害歐洲部署安裝清潔能源的能力。他們擔心,此舉或導致2013至2018年期間的「情景重現」:當時,由於歐盟徵收關稅,中國大陸產品供應減少,歐洲太陽能安裝速度也迅速下降。
公開資料顯示,歐盟在2013年首次對中國大陸太陽能電池板、晶圓片和電池實施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並於2017年3月將這些措施延長了18個月,最終於2018年9月到期。期間,中國大陸企業出口到歐洲的光電電池、元件面臨平均47.6%、最高67.9%的反傾銷稅率。
反對聲音還來自德國。一名匿名業內人士表示,德企內部對是否對中企施加貿易壁壘存在分歧:製造商主張政府應採取措施,但安裝商持反對態度。德國太陽能安裝商Enpal主管稱,「以犧牲穩定、盈利和以終端客戶為中心的大型產業為代價,來保護一個小型集團及其缺乏競爭力的商業模式,這是不可取的」。
路透日前從一份德國政府文件得知,德國經濟部正在研究如何保護本國光電製造商不受全球市場價格下跌的衝擊,計畫中的選項包括對本國光電元件提供國家補貼,以及對中國大陸進口元件徵收關稅。文件顯示,在採取實際措施前,德國應該首先得到歐盟委員會的批准。
報導指,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太陽能電池板給歐洲製造商帶來了「巨大的價格壓力」。數據顯示,歐盟90%以上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矽錠和矽片來自中國大陸。當前,歐洲太陽能電池板出現了供大於求和價格低廉的現象。歐洲太陽能製造委員會(ESMC)表示,價格已從年初峰值時的約每瓦0.24歐元降至0.15歐元左右,而歐洲製造商的定價為0.30歐元。
9月11日,歐洲光電產業協會曾致信歐盟稱,受到庫存飆升,以及中國大陸製造商之間為爭奪歐洲市場份額而展開的「激烈競爭」影響,與年初相比,歐洲太陽能電池板價格已經被壓低逾25%。協會表示,在歐洲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是目前現貨價格的兩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