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AI/ML成趨勢 生技廠快衝

浩鼎執行長王慧君:歐美已發布輔助藥品開發指引…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3日舉行會員大會,共議生醫產業嶄新趨勢。圖/業者提供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3日舉行會員大會,共議生醫產業嶄新趨勢。圖/業者提供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台灣浩鼎執行長王慧君3日在生物產協與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主辦的AI論壇中指出,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AI/ML)已成為2023年以後生技製藥產業最為突破性的技術,在歐盟與美國皆已發布採用AI/ML輔助藥品開發的考量指引下,台廠宜加速布局提升研發能量。

王慧君引用過去擔任國際大藥廠法規科學高階主管的經驗表示,AI浪潮加速生技研發,從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查驗登記、上市之後監測與市場開發方面,每個環節皆可利用AI/ML創造價值。

資誠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周建宏表示,依據PwC Global調查,2030年將由AI創造全球GDP新增26%,增加15.7兆美元經濟產能。台灣搶搭AI投資潮,自2021年修訂生技醫藥條例,擴大精準醫療、再生醫療、數位醫療與其他創新生醫產品納入獎勵。

生技中心ITIS研究團隊產業分析師沈哲標指出,全球AI應用於生醫產業市場2022年為151億美元,預計將於2030年成長到1,88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37%,其中AI藥物開發產業市場最受關注,預估至2027年市場規模將達40億美元。而在台灣,已有產學研醫單位投入AI生醫商業應用,包括藥物開發、臨床應用、影像分析及體學分析等創新模式。

資誠榮譽副所長曾惠瑾指出,依據PwC Global統計,截至今年3月全球有至少150個臨床前或臨床開發階段新藥在研發中採用AI輔助,且研發中採用AI輔助的Pipelines數目年成長率高達40%,可見AI大數據於生技產業應用已逐漸成熟。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林榮信指出,藥物研發初期若利用電腦模擬,快速篩選出有機會的候選藥物分子,高精度計算與藥物標靶相遇後會如何運作,將幫助實驗團隊少走冤枉路。英科智能執行長林彥竹表示,傳統新藥臨床前研發大概要花五年從事分子探索工作,但英科智能的團隊採用AI分子模擬技術,分子探索時間可縮短到18個月,成本可降至傳統研發的十分之一。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