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甩脫七大迷思,供應鏈減碳堅定上路

三陽工業發言人田人豪認為,大廠帶供應鏈小廠一起減碳時,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對碳的基本認知落差很大。圖/關立衡攝
三陽工業發言人田人豪認為,大廠帶供應鏈小廠一起減碳時,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對碳的基本認知落差很大。圖/關立衡攝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永續轉型已納入企業ESG治理的一環。台灣逾九成是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為國際品牌代工,面對極大的減碳壓力。在這樣的浪潮下,企業如何跨出減碳第一步?

應對氣候異常,企業界愈來愈明白,供應鏈減碳是重中之重。然而,這條路絕非坦途,甚至充滿了各種迷思。

諸如「減碳成本高昂,對企業不划算」或是「供應鏈減碳需要大規模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難以實現」,以及「減碳一定得投入大量新技術」「會影響生產效率延遲交貨」等偏見與迷思,都會造成企業觀望心態,成為永續轉型的跘腳石。

迷思1〉對碳的認知,我們真的同處一個地球上嗎?

實際情況:許多企業目前對碳普遍認知不足,甚至連CEO也不例外。

踏進三陽工業位於新竹湖口的機車生產線,每隔約40秒,一台125cc的SYM牌二輪便俐落組裝完成,效率神速。創下「一桶油從台北騎到高雄」的國民省油神車、2023全新迪爵,就誕生於此。

殊不知,早在17年前,三陽便開始溫室氣體的盤查工作,是最先感受到全球低碳風潮的第一線公司。如今身為機車業龍頭,帶領供應鏈減碳「順理成章」。總計有十家供應商響應,透過改善製程減少能耗,預計計畫結束時,可達3746.09公噸CO2e的減碳效益。

扮演供應鏈的「低碳引路人」,三陽工業發言人田人豪提及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困難,不是說服供應商參與,而是需要先跟協力廠溝通一些基本觀念。

「當初接觸時,供應商排排坐,其實大家頭上一堆問號,」田人豪說,當下就有人問,員工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如何計入碳排?其中一位更開玩笑說,放屁算碳排嗎?田人豪索性一臉認真回答:「如果你是牛的話就算。」

迷思2〉企業減碳很貴嗎?

實際情況:減碳有時會花大錢,有時只需花很少錢。就成本效益而言,長期可減低能源成本、提升效率,有助於企業節省資金。

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油車變電車、自動駕駛上路,無不顛覆著車廠的產業鏈和生態結構。中華汽車這家本土資深車廠,自2018年以來便覺得「烏雲罩頂」,在與供應商合組的中華汽車協力會中推廣節能,方案優異者,還提供出國的獎勵名額。

2023年,中華汽車力推「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化升級轉型計畫,比以前更有系統地帶領協力廠商一同減碳,最終找到11家齊做「減碳命運共同體」。總經費1.12億元,中華汽車總經理陳昭文大筆一揮:「准了!」

中華汽車總經理陳昭文指出,企業減碳一開始很容易,但愈逼近最後一哩路愈難。圖/關立衡攝
中華汽車總經理陳昭文指出,企業減碳一開始很容易,但愈逼近最後一哩路愈難。圖/關立衡攝

儘管經濟部工業局將以特別預算補助2700萬元,但其餘七成五的開銷,皆需中華汽車及供應商自籌。

供應商之一的友聯車材,是資本額8.7億、350位員工的中小企業,預計為「以大帶小」計畫投入1300餘萬元,汰舊換新變頻冰水主機、高效率馬達抽風系統、既有熱處理重油改為天然氣等,最終換來減碳734.8噸CO2e。

「一開始的確是要投入大錢,但後來是會回本的,」友聯車材總經理楊登宏說,因為製程改善減少能耗,每個月能省下不少電費。

陳昭文也為中華汽車自主減碳算了一筆帳:高效能空壓機一台至少1、200萬元起跳,換掉後可節省20~30%的電費,再加上政府補助,等於是把回本年限直接減掉一半。

另外,像是辦公區域更換為LED燈,工程一點也不浩大,但減碳潛力直逼10%左右。「花的錢其實不多,堪稱事半功倍,」陳昭文說。

田人豪則觀察到,各企業已開始爭搶綠色人才和資源,好比溫室氣體查證機構BSI的業務,已經排到明年。「你現在不做,明年還是得做,後年繼續做,而且愈晚開始做,成本就愈高。」

迷思3〉企業減碳很難嗎?

實際情況:先易後難。

陳昭文認為,帶領供應商做碳盤查、汰換耗能設備、改善製程減少用電等前期階段都不難,甚至是駕輕就熟,照表操課即可。但會有天花板,能做的事情,最終有一定的極限。

「特別是從100減到80,再減到50,可能都比較容易,」陳昭文比喻說,但若要從50減到40,再減到20,投後難。入的努力需要等比級數增加。

「真正做到零排放,不是靠買綠電、買樹來達成淨零,我認為,現有的技術還沒辦法達到,」陳昭文說。

迷思4〉供應鏈減碳要整合超多廠商,不易實現?

實際情況:供應鏈減碳可逐步實施,企業可鼓勵供應商從基本的碳盤查開始,漸漸引入環保實踐。

年產最高20萬台的國瑞汽車,扎根台灣逾35年,近年來,帶領70家供應商減碳,極具企圖心。

若是奉行「綠色採購」,動員似乎是水到渠成,先是鼓勵70家供應鏈廠商自發性制定3%減碳目標,並集結信昌、台灣電綜、中發、太平洋汽門及春翔等供應商,減碳量已達746公噸CO2e。

「以大帶小」的奧義之一,正是「大」怎麼做碳中和,再將經驗分享給「小」,「小的們」現學現用。

像國瑞汽車自身已訂定日常改善、製程革新、再生能源三大碳中和策略,再請供應鏈全體廠商展開環境見學會,共同減少碳足跡。

驅動供應鏈淨零轉型,無一例外,是先做碳盤查。正所謂減肥要先上體重機秤斤兩,才知道胖在哪裡。

國瑞汽車與40家供應商攜手,訓練80位碳盤查種子人員,完成溫室氣體盤查清冊及報告。未來還將推動進階版,邀十家進行整廠低碳化盤查與智慧化診斷。

迷思5〉減碳需要投入大量新技術?

實際情況:減碳可透過現有技術、流程改進、提高能源效率和循環經濟,而非必須大規模投資新技術。

很多企業沒想到,可能只要某個製程進行一些技術改進和設備調整,就能減碳。

「沒想到,既有的單門爐改為雙門爐,加裝一個門,生產效率就上去了,」參與中華汽車「1+N」的供應商、江申工業總經理曾炯誌說,效率提升意味著同樣的電可以做更多:「我感覺減碳可以這麼簡單。」另一方面,優化運輸路線、減少庫存、改進供應鏈可視性等,同樣不需要斥巨資引入減碳新科技。

迷思6〉供應鏈減碳只是企業的事,不影響一般人的工作與生活?

實際情況:企業為減少碳排放而投入的成本,通常會轉嫁給消費者,一般人購買商品和服務時,也要為供應鏈減碳埋單,又稱「綠色通膨」。

「各位最近出國,會發現機票漲很多,我跟你講,以後會漲更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透露。

原因是航空業追求2050淨零,自2024年起啟用永續燃油,在燃油中添加2%的生質燃油,價格比石油貴許多,相關成本會反映在運費和機票價格上。

這只是供應鏈減碳衝擊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縮影。宛如骨牌效應,供應鏈減碳,一或將墊高人們的生活成本,二涉及一般人的工作機會和就業前景,三將影響大眾身處的環境與生活品質。

豈能說與你我無關?

迷思7〉供應鏈減碳是做功德,與業務利潤無關,要為善不欲人知?

實際情況:減碳不僅可降低環境影響,還能提升企業美譽度,吸引環保客戶,提升業績。

在各大企業紛紛立下「零碳軍令狀」的同時,碳揭露的透明度,是緊接而來的關鍵。

簡又新提醒,企業碳揭露如果不透明,一旦有事發生,企業會一下子被摧毀掉,「因為沒有人相信你拿出來的證據。」

長期投入ESG的仁寶電腦投資人關係處長張妍婷也發現,公司除了積極付諸行動減碳,也絕對不能低調地默默做,應該大聲宣告,讓整個行業、特別是客戶,甚至全世界都知道。

不但要一邊做一邊說,「還要說得非常大聲,」因為這樣的公開承諾,不僅對單一公司的長遠發展,有積極的影響,也有助於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文/邱莉燕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