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亮■創投公會會員、益鼎創投 投資一部 總經理
在創投業經常會被問到:投資評估時賽道(產業)或是選手(團隊)哪一個因素比較重要?有人可能會說團隊比較重要,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公司;但也有人會說產業比較重要,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上天。兩種說法似乎都言之成理,一時難有定論。
但若換一個問法,評估一個投資案產業或是團隊因素何者較易掌握?個人經驗是產業較容易觀察評估,畢竟產業形成有其生命週期與發展軌跡,不會一蹴而幾、一閃即逝。反觀評估團隊,尤其新創團隊,因無過去業界實績可供參考,經營能力及誠信問題不易評估;也遇過某些夢幻團隊,最後卻因創業夥伴或夫妻失和而導致公司經營不善,團隊因素實難量化掌握。所以我評估篩選案源都會先從產業入手。
■產業分析要留意五大觀察點
產業分析要注意哪些因素,依個人經驗有下列幾個觀察重點:
一、市場規模:原則上當然是愈大愈好,池小難養大龍蝦,投資報酬率不會高。但一個人人都看得到的巨大潛力市場,大概率會吸引眾多廠商甚至科技大咖競逐,產業蜜月期會大幅縮短,投資時就要衡量產業景氣能否撐到退場時機。如果長期看好一個快速成長的大市場,像早期PC周邊零組件如主機板、印刷電路板、連接器等產業,甚至可採取賽道內一、二線廠商全押的投資策略,通常整體投報率都會不錯。
二、時機:特斯拉並非第一個推出純電動車的廠商,通用汽車早在1996年就推出EV1純電動車,卻以失敗收場,主要即受限於當時電池技術不成熟,能量密度偏低,導致體積龐大、續航力不足,加上無政策支持(加州政府最後撤銷了零排放法案)及充電樁等基礎建設欠缺,產品價格貴且實用性差,競爭不過燃油車。產業發展需要周邊條件的配合,先驅者往往成為先烈(蘋果的PDA產品Newton是另一例),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三、產業結構:一個競爭廠商碎片化但產品或服務可以標準化、規模化的產業是個好產業,因為產業發展最終階段多數會形成寡占局面,市占率居首的廠商將擁有強大產業地位及贏得多數利潤,給予早期投資者豐碩的投報率,例如連鎖便利商店的7-11及連鎖藥局的大樹藥局。但如果產品或服務不易標準化,需要客製化,個別廠商的規模可能不易長大,產業將長期處於碎片化的廠商結構,投資者僅能取得差強人意的投報率,例如資訊服務業系統整合商多屬於這種產業結構。
四、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會加快產業發展速度,強化廠商競爭力。全球再生能源產業均是依靠政府補貼發展起來,否則起步之初難以與傳統能源如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產業競爭。國內生技產業也是政策支持發展起來的好例子,其中之一是放寬生技公司資本市場掛牌的規定,完善退出管道及縮短投資期限,提高創投業者對生技產業投資意願,加快生技新創企業的發展。
五、國家競爭力:並不是每個國家都適合發展所有的產業,產業發展與國家自然資源、人民教育水準、周邊支援產業完整度、市場規模、歷史背景及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特定國家在特定產業常會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著名的如瑞士鐘錶業、法國精品業、德國精密工具機業及美國軟體業、航太工業等。台灣在IT產業具有全球競爭力,歸因於優秀的工程師人才、海外歸國學人引進美國IT產業的技術與人脈、全球化的風潮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提供龐大廉價人力資源等因素。此外,PC產業遵循莫爾定律產品跌價速度快,需要快速彈性的生產方式以滿足及時出貨,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組織型態,決策速度快生產彈性大,加上專業分工及產業群聚效應,正好滿足及時出貨及成本導向的客戶需求。
■從產品週期尋求解答
最後,回到賽道或選手何者重要的問題,或許可從產業生命週期尋求解答。一般產業會歷經初生期、成長期、成熟期到衰退期四個發展階段,初生期瞭解客戶需求到產品開發生產,成長期供不應求產生超額利潤吸引更多廠商加入競爭,成熟期供需漸趨平衡回歸正常利潤,衰退期供過於求利潤下降導致部分廠商退出或被整個產業被新技術取代。一個企業能走過產業生命週期四個階段屹立不搖,長居產業龍頭地位,團隊的經營能力無疑是最關鍵的因素;但超額利潤的產生大部分取決於產業爆發時機、速度與市場規模等非廠商可控因素,頗符合中國人「小富由人,大富由天」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