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國內肝臟移植權威李威震,20年來除締造台灣多項首例,包括將單一肝臟移植給兩位成人、完成首例不同血型的活體肝臟移植案例,並成功幫孕產婦進行肝臟移植手術且順產等多項手術里程碑。
由他所帶領的林口長庚肝臟移植團隊,多年來幫助超過1,400位肝臟腫瘤、肝臟衰竭及其他腹內臟器衰竭患者擁有重生機會。永遠把病患放在第一位的李威震,不僅不吝提攜後輩傳承技術,也讓台灣優良的移植技術得以被世界看見。
熱愛挑戰,選擇高難度的肝臟移植領域
李威震出身嘉義大家族,當初選填醫科是背負了家人的期待,以外科為志向則與他積極進取、不愛拖泥帶水的性格有關。「我喜歡接受挑戰,有困難的工作交給我就對了!」
肝臟富含血管、構造又複雜,開刀時很容易出血,對活體捐贈者而言,必須得控制出血;而對於受贈者方,必須連結縫合精密的血管,又是一大難關,因此醫界也有一說,肝臟移植手術幾乎得累積千次經驗才能出師。也就是說,醫師必須累積有相當的經驗,才有辦法在手術台前立即解決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
肝臟移植手術也被認為是外科手術中最具挑戰、最困難的一種。他直言,當初選擇以外科為職志,最能符合自己的性格,尤其是大二念基礎醫學時,又對於如何從解剖學中解決臨床症狀深感興趣,自然選擇走入外科領域。
「肝臟的解剖學就像是地圖結構,相當複雜,比其他外科手術難度還要高,」李威震記得剛開始進行肝臟移植時,成績不如預期,但其救人第一、臨危不亂的特質,獲得當時林口長庚醫院外科主任陳敏夫的賞識,於是在完成總醫師訓練後,便建議他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深造兩年,專研肝臟移植手術。
立志突破肝臟移植手術困境
肝臟是人體主要的解毒器官,也肩負著製造膽汁來幫助脂肪、膽固醇、藥物等多種維生素與營養素的吸收處理及代謝,能調節免疫反應,因此若是功能衰竭,身體的機能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包括慢性病毒肝炎、酒精性肝炎、膽道疾病或脂肪肝等,都可能導致肝臟衰竭,讓其漸漸進入肝硬化,甚至達到肝癌的階段,而當肝臟機能嚴重受損時,以當前的治療技術,仍然沒有很好的方法可以取代肝臟功能,僅能考慮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
李威震指出,肝臟移植手術的難度,來自於患者通常都是處於肝臟衰竭的情況下,這階段所有器官早已出現問題;再加上肝臟不好、凝血功能也就不佳,手術風險當然會提高。
國內的器官移植法令領先亞洲,不過器捐的數量始終遠低於歐美。目前肝臟捐贈者的身分,分為大愛捐贈者即腦死患者,或者是患者五等親內的親屬可進行活體捐贈,「等待的人數多,若突破肝臟移植手術的困境,就能幫助更多的人。」於是他突破傳統醫療框架,陸續做到一肝二用、不同血型的活肝移植成功,都創下國內先例,也讓捐贈者的大愛幫助更多家庭。
分肝手術第一人,李式公式受國際矚目
肝臟移植手術的進展,從最早期的完整肝臟移植,到分割肝臟、活體肝臟移植手術,至今還能克服血型不同的障礙進行換肝,技術上也愈來愈精緻、純熟。
2003年國內第一例成人分肝手術,將大愛捐贈的肝臟移植給兩位成年病人,便是由李威震所帶領的團隊所完成的。他指出,當肝臟要分割成兩半給兩位受贈者,「等於兩邊都不能有損傷,所以解剖位置要很精準,通常得在手術中就需要決定解剖位置,並且要把肝動脈、靜脈、膽管,甚至肝臟大小都要考慮周全,才能進行分割。」
李威震坦言,第一次做分肝手術時,當時曾做過的團隊並不多,並沒有可以參考的經驗,完全得從書本、報告資料中學習手術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那次的成功經驗,團隊都認為做了很有意義的事;畢竟一個肝臟能救活兩個人,不僅有成就感、也是完成了一項新的挑戰。」
他提及,套用獨創的「李式公式」,以最簡單的計算方式計算門靜脈左右截面積的比例,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估算左右邊肝臟的大小,成功將一個肝臟移植給兩位病患,這樣的公式不僅適用在分割肝臟,也可用於活體肝臟移植手術上。
「現在雖然可以透過3D重組來計算,但李式不用,直接用門靜脈左右兩邊的直徑、觀測血流量後就能計算出來,速度非常快。」李威震說,李式公式曾被發表於國際知名醫學雜誌,並由美國移植中心命名,也因操作簡便快速,仍是目前國內外移植中心會實際應用的臨床手術方式。
20年來,由李威震所帶領的肝臟移植團隊已累積進行實施142例分肝手術,從後續追蹤的資料顯示,只要能掌握足量的肝移植體積,一年存活率可達8成、五年存活率近7成,與全肝移植的預後相差不多,又能紓緩等待換肝的壓力。
打破血型不相容,創下移植醫療史里程碑
以往國內活體移植手術的捐贈者條件為患者的三等親內,如果血型不相容,就找不到捐贈者。現在法令已經開放到五等親內也可以捐贈,甚至已經能執行跨血型捐贈,大幅增加獲得捐贈者的來源,且如今技術純熟,即使是血型不相容也不影響移植後的存活率。
這項創舉,也是李威震為台灣換肝史所寫下的新篇章。2006年,他將B型血捐贈者的活體肝臟,移植給O型血的病人,其中的奧秘是:「術前做好一切準備,也設計了手術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免疫反應。」
原來,他在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的那兩年,有一年半的時間都在實驗室內做免疫研究,對免疫學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能計算出周全的處理方式。「我的方法應該是最經濟實惠的,能讓病人在最少的花費下,達到成功換肝的目的。」他笑說,這是在長庚所學習到的勤勞樸實理念,而現在國內許多醫學中心也都是參考長庚經驗及手術技巧來執行該項手術。
這些移植創舉不僅能讓更多有意願捐贈者可以完成罹病親屬解決困境,對於小家庭的罹病者也是一大福音。
巧手為孕婦換肝,手術品質與國際並駕齊驅
2018年,一名有B肝帶原、懷孕14周的孕婦,因為急性肝衰竭而緊急需要進行換肝手術,當時接手的也是李威震。他指出,這名孕產婦之前曾有過流產經驗,這次好不容易受孕卻遇上肝衰竭相當沮喪,「要同時保留胎兒、孕婦,又不至於影響胎兒日後的發育,是最大挑戰。」
所幸李威震以其純熟的基礎解剖學知識,對胚胎的發展也有足夠的了解,明確知道胎兒的器官大部分已經成形,只有大腦及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成,「只要與婦產科醫師合作,後續追蹤羊水量、胎兒的頭圍及臀圍比例等,就能確定肝臟移植後,胎兒是否正常發育。」
他表示,要幫孕婦做移植手術,必須要沉著穩定,不能造成大出血而導致血壓不穩定,所以「手術要非常小心,也需要團隊的配合,術後更需要婦產科細心照料,產後也要持續追蹤孩子的生長曲線是否在標準範圍內,面面俱到才能成功。」
從國內外文獻來看,類似的孕婦急性肝衰竭相當少見,當時全球僅有五例,母子均安存活的也僅三例,其中一例就是李威震所救治的這名婦女,至今母女都很健康。
臨場判斷精確,勸勉學子要多涉獵以助判斷
肝臟移植手術複雜度高,一台手術下來往往可能超過十個小時,手術龐大,相當考驗執刀團隊的經驗與技術。李威震不諱言,自己也曾在執行上千例換肝手術後,遇過一次十分罕見的「超急性排斥」,他坦言當時的情況下,心理壓力確實很大。
超急性排斥通常是發生在術後幾天內,但他所接手的那名病患,是在手術台上就出現自體免疫反應,必須當下判斷是否為超急性排斥而決定要不要繼續動刀,「因為之前都沒有遇過,只能立即做決定;在評估過後決定暫停手術,便召集心臟科團隊來處理後續,讓患者等待第二次換肝機會。」幸運的是,那位病患之後仍有機會進行第二次換肝,於是在術前做好準備後,順利完成手術。
「這也證實當時在手術台上所做的判斷是正確的。」他說,執行肝臟移植手術並不容易,必須要有知識、經驗的累積,才能做好正確的判斷。不過,也因為每次都可能有新的狀況發生,能當作很好的學習經驗,因此鼓勵想要投入該行列的菁英學子,不僅要多念書,也要選擇能有磨練機會的醫療院所。
「行醫的價值,就是在拯救生命,必須要有愛心、道德崇高才行。」他認為,當醫師就是要每天不斷地學習、進步,不能自滿,「如果覺得自己已經夠好了,那醫師生涯大概也就止步了。」
累積經驗和知識,就能降低壓力
李威震認為,台灣的移植手術向來與國際水準平起平坐,甚至可直追美國,如今國內一年換肝手術達500多例,光是長庚體系加總起來就佔了半數以上。而器官移植非常仰賴捐贈的契機與病患家屬的支持與配合,更是整個醫療團隊及照顧團隊的努力,缺一不可。
他也分享自己多年來的從醫心得,認為只要對知識掌握得越多,對人體結構、生理變化、代謝機轉越了解,就越不會形成壓力。「身為醫師,壓力來自於無知,要降低壓力就要累積經驗、累積知識。」此外,外科醫師特別強調要保持體力、維持眼力及手感,因此自從踏入外科之後,自己就不碰學生時代最愛的籃球,但會選擇較為緩和的運動,像是打打太極拳、偶爾到操場健走跑步,因為「善待自己同時也是對病患負責任。」
文/鍾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