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型態、閱讀習慣轉變,加上三年疫情,實體書店經營越發困難,大型連鎖書店朝百貨化發展拓展營收,中小型連鎖書店卻幾乎快要消失殆盡。但與此同時,獨立書店數量仍然每年持續成長,常可見於偏鄉、社區,活絡在地文化,雖然經營環境仍然險峻,但獨立書店的百花齊放,仍為實體書店開拓出不同的生存風貌。
「開一天賠一天…」實體書店經營陷困境
近幾年,誠品、金石堂等知名連鎖書店陸續關閉多家實體門市;台北市的「書店一條街」重慶南路周邊在全盛時期書店上百間,現存已不到10家;經營逾30年的老牌中型連鎖書店政大書城,也曾於今年7月傳出將全面停業,所幸老闆最後收回停業決定,但實體書店不斷消失,經營困境依舊嚴峻。
佇立重慶南路45年的建弘書局早於2019年9月熄燈,老闆林世忠當時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少子化加上現代人不愛看實體書,書店經營很困難;加上網路通路的興起,有些人看到書背後的標價,又拿出手機搜尋網路比價,看完網路價格就把書給塞回去櫃上,看了心都痛。」
林世忠說,現在經營實體書店,光租金與人事成本就要新台幣上百萬元,以前的營業額到現在幾乎是砍半,所以多開一天多賠一天。
近年來出版業產值連年萎縮,根據統計,2010年出版業產值有367億元,近幾年則維持在200億左右。數位時代下,龐雜的資訊充斥生活,也逐步影響人們的閱讀習慣。文化部統計,2015年平均每人一年看8.5本書,但到了2018年,台灣人平均一年只看4本書。
而另一方面,電商平台的書籍折扣戰成為常態,當網路書店從79折喊到68折、56折,也侵蝕更多願意到實體書店購書的消費者,
統計誠品書店從2018年至今,一共關閉13家門市,其中光是2020年就關閉10間,當中最受矚目的即誠品敦南店,而原本接棒24小時書店的誠品信義店也將在今年底歇業,轉由松菸店接力全天候營業。
雖然誠品仍陸續展店,近期最熱的莫過於甫開幕於新店裕隆城的「誠品生活新店」,但誠品發展至今,大家對其印象早已非連鎖「書店」,而是百貨零售業。不過,10年前,誠品生活股價達200元,現已不到三成。
店面租金不斷上漲,連鎖書店難以僅靠銷售書籍的微薄利潤支撐。台灣最大的連鎖書店金石堂,在2001年鼎盛時期店數多達百家,近年來也不敵營業虧損,陸續關到僅剩30多間。
在全台曾擁有近10家分店的政大書城,目前門市僅餘台南與花蓮兩處。今年7月,一紙政大書城董事長李銘輝的署名啟事揭示,政大書城將於8月31日停業,引發熱議,好在隔了約一個月,政大書城宣布,在眾多讀者鼓勵以及取得供應商共識後,決定將繼續營運。
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指出,在消費者閱讀習慣及數位時代,網路書店解決了多數單純購買書籍的需求,實體書店在空間再應用以及未來銷售品類的選擇上,勢必需要繼續思考如何調整。
電商打折血流成河 79折已成基本款
網路書店對實體書店造成的衝擊有多大?博客來網路書店成立於1995年,是華文世界第一家網路書店。千禧年後拜網路日益普及,物流快遞日漸成熟,台灣民眾逐漸習慣上網買書,不但方便迅速,更能享受全年85折、79折乃至每日一書66折的優惠。2010年,博客來營收突破40億,以銷售冊數來計,正式超越實體龍頭誠品書店,成為全台第一大圖書通路。
2017年底,電商龍頭MOMO正式跨入線上圖書販售,並在2020年雙11購物節,打出幾近全館圖書66折的低價搶客,此舉也引發40家獨立書店在11月11日暫停營業一天表達抗議。後來MOMO又在原本單書79折的基礎上,頻繁舉辦滿額再打79折、88折,並再送折價券等活動,全部換算成折扣有時甚至能低至52折。到了2023年,博客來也推出三八女神節66折反制。
「圖書折扣秩序制」連署發起人之一、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雖然各行各業都有折扣促銷,但圖書折扣相對於其他產品,卻是「不限品種、不限時間」,從新書上市85折、79折到66折,讀者已對折扣麻木。
經常性折扣也在消費者心中逐漸形成定錨效應,出版社對此以抬高原始定價因應,但這樣卻也形成惡性循環。消費者不再相信一本書的原始定價就是「真實價格」,買書非要有折扣才買,甚至在不少人心中,折扣低於79折才算真的打折。實體書店很難長期大量提供低於79折的折扣,結果電商通路持續茁壯,最受衝擊的就是中、小型以賣書為主體的實體書店通路。
政大書城老闆李銘輝就曾分享,網路書店進貨可以拿到55折的書,但他進貨卻只能拿到68折。這也解釋了為何過去幾年台灣經常發生網路電商售書價比實體店家進書價還要低的奇景。對消費者而言,若單憑經濟理性做消費決策,一模一樣的書實在沒有理由不買便宜的,更別提去實體書店買書還要支出額外的交通時間和成本。
獨立書店規模持續成長 複合經營成常態
雖然實體書店經營持續遭遇逆風,台灣的獨立書店業務規模卻持續成長,集結小型獨立書店從業人員的「友善書業合作社」,其社員從成立後首年的83位,至2021年8月為258位,遍布全台甚至是偏鄉、離島。而據調查顯示,這些社員書店大多採複合式經營,除了售書之外,同時販售餐飲、文創商品或租借場地開辦活動等,以支撐營收。
據Peopo公民新聞報導,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主席沙彥羲直言,「我們知道現在這個時代要經營一家『單獨賣書』的書店是很難生存下去的,因此有許多書店會搭配賣咖啡、甜點來做結合。」
獨立書店相較於連鎖書店而言,因規模較小,沒有進貨價格優勢,面對通路價格戰更難招架。據文策院去年發布《臺灣獨立書店產業營運數據分析報告》指出,獨立書店無論規模大小和營運模式,長期損益皆不理想;獨立書店經營者至今仍無法擁有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是導致營運困境最大的原因。
調查顯示,獨立書店主要優勢在於可以發揮在地特色與創意、選書的專業與多元性等,劣勢在於無法與大型通路競爭,微薄利潤亦不足以自給自足。因此,不斷嘗試與調整營運模式成為獨立書店的經營常態,包括開闢餐飲休憩區、運用向文化部申請到的補助購置硬體,或建立收費模式如開辦講座、課程等。
據文策院《2022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獨立書店的營收以實體出版品占比最高(48.93%),其次為文創商品(16.17%)及餐飲收入(13.80%)。其他營業收入(如場租、活動費用收取等)則占11.62%,顯示獨立書店多為複合經營。
另外,獨立書店也一直是文化部的政策關懷對象之一,今年文化部推出「成年禮金」,特別提出獨立書店加碼優惠,並推出「獎勵實體書店串聯辦理創新書市活動」。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實體書店在各地尤其偏鄉,扮演直接提供藝文體驗的重要角色,但消費型態轉變,降低民眾踏入書店的意願;創新書市獎勵即是鼓勵實體書店走出去,透過走入大眾生活的各式閱讀體驗,最終達成讓民眾「重新走進書店」的目標。

逛策展、聽音樂會 書店定位多樣化
「實體書店裡總有很多書是年輕人不知道的,如果沒有書店,他們怎麼決定自己讀書的方向?錯過了,未來只會更糟糕。」這是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創辦人暨社長郭重興當初堅持要在他祖父大稻埕的起家厝開辦郭怡美書店的初衷。
日本博報堂創辦人、《書店的逆襲》作者嶋浩一郎認為,實體書店的魅力,就在於「令人意想不到的偶遇」,「書店就是藉由擺設,讓顧客與書相遇。如何安排相遇的方式,每家書店都有不同的風格。」
在網路上買書,讀者多半清楚自己想要買的書是什麼,較少不帶目的隨意瀏覽。即便隨意瀏覽,用滑鼠下拉網頁時,每一頁所見的書籍數量也遠遠不及站在書櫃前隨意一瞥能看到的數量,更遑論推送眼前的書籍還受到網路演算法的限制。
作家胡川安表示,「這個年代選擇很多元、也很零碎,而風格化書店把書系統化,能按圖索驥,逛書店像看展覽一樣,在空間裡享受知識。」如今獨立書店更著重強調自己的選書特色、主題精選、專題策展,以及更頻繁舉辦各類講座、電影賞析、音樂分享,甚至還辦起讀書會,從單純賣書逐漸轉型為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公共空間。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現在會跑去書店大多不是為了買書,反倒像是去逛一場主題策展。
買書可以上網買,但逛策展很難上網逛。提供公共空間的不同體驗,或許正是獨立書店不可取代的最大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