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人和人命運的差別 取決於面對困境的心態

《元智慧》書摘精選

 人和人之間,命運的差別,不在於順境時誰走得快,而在於困境時誰能走出來。圖/freepik
人和人之間,命運的差別,不在於順境時誰走得快,而在於困境時誰能走出來。圖/freepik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尼克森在回憶錄《角鬥場上》開篇,曾說過一個重要觀點—「沒有一種努力是不伴隨著失敗的。」要在一個月、一年,甚至兩三年內不遇到失敗,是有可能做到的,一生都沒有失敗過,則是不可能的。

比暫時失敗更可怕的,是不知不覺地走入困境。

暫時失敗後還能重新開始,但不知不覺地走入困境後,你不僅不知道該如何走出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處困境。

人和人命運的差別,不在於處於順境時誰走得更快,而在於遇到困境時誰能走出來。

雖然走出困境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大多數方法背後的道理是相通的。

我認為,成功走出困境的人在兩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如何看待困境;

二,如何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可行的方法走出困境。

如何看待困境?

在正確認識困境這方面,對我啟發比較大的是萊斯.布朗(Les Brown)。

他的一些看法和我不謀而合,只是我的想法一直不成熟,而他一下就把我點明了,讓我產生「原來如此,這就是我所想」的感覺。

布朗曾經擔任過美國俄亥俄州的眾議員,主持過電視節目,寫過很多書,也是著名的演說家。

他在生活、事業都頗有成就,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他一開始的條件其實比大部分人都差。

用一句俗話來說,他就是「在起跑線上輸得一塌糊塗」。

布朗是一位非裔美國人,一九四五年出生在邁阿密的貧民區,從小被養父母帶大。

在學校裡,他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英語成績很差,甚至留過級,你完全想不到他後來能寫很多書。

長大以後,布朗的運氣也不算好,他離過婚,得過癌症,但是都挺過來了。

克服無數困境後,他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美國夢,其演說也鼓勵了成千上萬的人。

對於困境,布朗是這樣理解的。

誰都會遇到困境,有些事情說出來別人覺得很普通,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就知道有多難了。

如某個關鍵的考試沒考好,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家人生病,卻沒有錢醫治;有孩子要撫養,配偶卻撒手人寰;人到中年失業了,這個年紀又很難再找一份工作......因此,如果你不幸陷入困境,不要自怨自艾,並不只有你的運氣不好。

人們通常都有一種心理—自己的處境好不好,常常是和周圍的人比較之後產生的主觀感受;當看到周圍人的處境和自己差不多時,心裡就會好受很多。

該如何面對困境呢?布朗說,困境是留給你以後回過頭來看的,不是給你現在看的。

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困境就像一道難題,是讓你解決的,而不是把你攔在這裡,讓你在人生路上從此止步的。

當你走過這個困境,無論是如何走過的,回過頭來看時,你都會發出兩個感慨:首先,困境不過如此,我是能夠走過來的;其次,如果不是遇到了那樣的考驗,我也不會成為今天的自己。

我有時會想,如果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困境,那我的生活基本上也不會發生什麼改變,今天的我和十年前的我可能沒什麼區別,十年後的我和今天的我恐怕也差不多。

或許我唯一的變化就是不斷衰老,能力變得越來越差。

布朗有兩句話說得非常好,我一直銘記在心。

第一句是,「如果你挑容易的事情做,你的生活就將艱難」。第二句是,「你是自己達成目標道路上唯一的障礙」。

(註2-4:這兩句話的原文分別是“Do what is easy and your life will be hard”和“You are the only real obstacle in your path to a fulfilling life”。)。

人在遇到困境時,最可怕的不是困境本身,而是因為困境變得消沉,如同被鬥敗的公雞,打不起精神。這就如同在股市上,最可怕的不是股價暴跌,而是對股價暴跌本身的恐懼。

你可能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同樣是遇到困難和失敗,有些人會長時間陷入消沉,無精打采,或者經常抱怨,「我怎麼就這麼倒楣啊」「我怎麼就沒有某某某運氣好啊」;有些人則像布朗說的那樣,把失敗當作一種歷練。

人天生並沒有多大的不同,但為什麼在對待困境上,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據我觀察,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經歷,已經把他們塑造成了不同的人。

沒有人天生希望自己消沉,但是如果經歷了太多次失敗,那想不消沉都難。

久而久之,這些人就會陷入失敗恐懼症,一旦遭受到一點點挫折,就如同掉進一個看不見光亮的洞穴。

你可能見過一些經常在牌桌上輸錢的賭徒,看到別人看書他都緊張,更不要說把「輸」這個音讀出來了。

這就是「失敗恐懼症」。

要避免陷入這種恐懼,就要慎重出戰,在做事之前,盡可能把所有失敗的情況考慮到。

很多人不認真準備,匆匆忙忙就開始做事情,甚至是有時間準備,卻覺得不如多嘗試幾次。

這其實是一種投入產出比非常低的做法。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一件事如果花百分之一百的功夫做,就一定能做成,而花百分之一的功夫做,有百分之一成功可能性,那花百分之一的功夫嘗試一百次也能成功。

但實際上,如果你懂一些機率論的知識,就會知道用後一種做法,嘗試二百六十次才能保證百分之九十五的成功可能性,效率非常低。

更可怕的是,經常性失敗會讓人喪失信心,還會使人養成極度不良的習慣。

再往後,他們會動不動就自怨自艾,一旦不順利就有很大的怨氣,把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統統歸結於命運。

文章來源:吳軍著《元智慧:人生沒有捷徑,但有方法讓你少走彎路!(百萬暢銷作者吳軍的人生啟迪重磅新作)》,幸福文化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