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一天,人間十年」,比特幣問世15年來,歷經無數次暴漲暴跌,曾創造致富神話,也曾讓眾多投資人血本無歸。但不可否認,它帶動了加密貨幣生態圈的蓬勃發展,近期傳出美國有望批准發售比特幣現貨ETF後,更有分析師樂觀預估2025年比特幣價格將漲至15萬美元。究竟這個「無中生有」的虛擬貨幣為何能走上如此神壇?它還有可能再迎來下一波牛市嗎?
比特幣有總量管制 比黃金保值?
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世界經濟陷入一團糟的時刻。2008年10月31日,化名「中本聰」的作者發表論文《比特幣:一種對等式的電子現金系統》,隔年1月,比特幣系統開始運作,第一筆交易發生在該年10月,一名用戶在網上以5.02美元售出5,050枚比特幣,換算當時1枚比特幣僅約0.00099美元,15年後卻升至34,494美元,價值翻了逾3,400萬倍。
儘管增值幅度驚人,錯失機會的投資人也無需悔恨,畢竟要在15年前就相信比特幣會大發的機率,和中樂透一樣低。
和傳統貨幣不同,比特幣不是由單一單位發行,而是基於區塊鏈概念發展而生的交易系統。系統中需要建立無數個節點,每一個節點都代表安裝著「採礦」程式與比特幣帳本的電腦(伺服器),使用這些電腦的人稱為「礦工」,礦工們用這些電腦運算並開採區塊,每開採出一個區塊,礦工就可以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
而需要礦工去開採區塊的最主要目的,是可以利用礦工的電腦驗證並存放交易紀錄,也就是比特幣帳本,因為每一個節點彼此串聯,每一筆交易紀錄都會透過這套系統複製到每一個節點中且被重複驗證,也因此可以確保交易紀錄難以被竄改。
而沒有想當礦工只想交易比特幣的人,則可以透過比特幣電子錢包進行支付或收款,但所有交易紀錄也一樣會記錄在每一個節點中。
不過,採礦獎勵並不是無限量供應,比特幣設有總量管制機制,大約每10分鐘開採一個區塊,只要每採出21萬個區塊,獎勵金就會減半。截至目前,比特幣已歷經三次減半,2009年最初的獎勵金為50枚,第一次減半發生在2014年,獎勵金減為25枚,2016年時再減為12.5枚,2020年時為6.25枚,而下一次減半預計發生在明(2024)年4月,屆時礦工的獎勵將只剩3.125枚。
若按以上計算,最終可得出比特幣總數為2,100萬枚。市場上曾有說法指出,比起黃金會因為開採而增加,比特幣因總量固定而更有價值。但這說法忽略了另一項因素,目前比特幣已有超過93%(約1,953萬枚)被開採,剩餘不到150萬枚,越到後面獎勵金越少,且礦工進行運算時所要耗費的電費龐大,若礦工因為收入減少而罷工,導致節點全部消失時,這個系統可就無法交易了。
但目前比特幣市值約6,800億美金,已是最受市場歡迎和交易最熱絡的加密貨幣,雖然其總量固定,未來市場或許仍有諸多因素可以影響與支撐比特幣的價格。現在即使獎勵逐漸減少、運算成本又大,今年比特幣的礦工數量還一度創歷史新高。據bitnodes統計,比特幣節點數量在4月時達到歷史最高點17,470個,近期則維持在16,000~17,000個。
數位黃金?賭博代幣? 股神看法大不同
今年比特幣的價格從年初約16,600美元,歷經多次震盪後升至近期約35,000美元,漲幅逾210%,也是近一年半來的最高價位。但才不過兩年前,比特幣的價格曾站上驚人的68,991美元,沒想到隨後一路慘跌。如今比特幣重回漲勢,市場分析主要動力來自美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可能將批准通過比特幣現貨ETF,另外,聯準會升息循環即將告終,也加大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推升力道。
素有「女股神」封號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創辦人伍德(Cathie Wood)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必須選擇一種資產在未來10年持有,她會選擇比特幣而非黃金或現金,因為比特幣不僅能抗通膨,也能抗通縮。她也稱比特幣為「數位黃金」。
一直以來,伍德都是加密貨幣的頭號擁護者,她甚至在今年初曾預測比特幣價格可能在2030年升至50萬美元,甚至超過100萬美元。
但同時也有像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樣對比特幣嗤之以鼻的人,巴菲特不只一次公開批評比特幣,他形容比特幣為「賭博代幣」、「無實質價值」,認為投資比特幣想要一夕致富的人是在做傻事,更曾直言「就算有人要用25塊美金把全世界的比特幣都賣給我,我也不會買!」
從問世15年來比特幣多次暴漲暴跌、難以分析的波動歷史來看,投資比特幣確實極像賭博,因為今天買了,說不準明天價格就突然崩盤。
問世15年…價格最狂漲至6.8萬 隨後腰斬再腰斬
比特幣剛開始運行時幾乎毫無價值。它的第一筆「消費」,發生在比特幣論壇上,當時1名加州人在論壇詢問是否有人願意收10,000枚比特幣幫他購買兩片披薩,若以現在的價格估算,光一片披薩就價值1億7,500萬美元。但事實是,直到2011年2月,1枚比特幣的價格都還不值1美元。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投入並使用這個交易系統,比特幣也啟動了它令人心跳加速的雲霄飛車模式。
2013年,一些歐洲國家出台比特幣發行政策,德國也確認比特幣為合法記帳單位,比特幣一路從當年年初的13美元飆漲到年底突破1,000美元。這次牛市,使比特幣市值首次超過10億美元。當年,全球第一台比特幣ATM在加拿大溫哥華出現,爾後也陸續在各國街頭現身。
不過,隔年比特幣馬上又因為交易所Mt. Gox遭駭、85萬多枚比特幣失竊,導致價格下滑。隨後兩年,它的價格大多穩定在200~400美元,直到2016年第二次比特幣減半後才逐漸上漲。
然後,到了2017年比特幣再度迎來一波大瘋漲,更多散戶湧入交易所,其價格也從年初900美元漲到12月中的19,650美元,飆增近21倍。在這期間,比特幣價格雖曾因中國下令關閉比特幣交易所一度重挫,但很快反彈回升。

比特幣的大肆飆漲,引發多國政府忌憚與加強監控,於是其價格又從2018年年初一路下滑到年底最低來到3,183美元,直到2019年6月才重新漲回萬元,但孰料又遇上COVID-19疫情爆發,讓其價格走勢不慍不火,始終在10,000美元關口徘徊。
2020年,美國聯準會(Fed)為了救經濟,印鈔規模達3.2兆美元,沒想到這龐大資金似也進一步推升了資產價格。隨著美國大舉印鈔刺激財政,比特幣的價格也從2020年第四季開始狂飆,到2021年5月時已逼近59,000美元。
此後幾個月,幾個關鍵性事件讓比特幣進入劇烈震盪,包括馬斯克(Elon Musk)暫停接受比特幣購買汽車、中國宣布打擊比特幣礦場及開採等,比特幣一度跌到約31,000美元,卻到11月又衝上逼近69,000美元的歷史最高價。
但不意外地,暴漲後又迎來暴跌,整個2022年在全球深陷通膨危機、美國暴力升息,再加上FTX、Voyager等知名加密貨幣平台接連倒下後,比特幣的價格也一落千丈,全年跌約60%,直到最近才又顯露曙光。
美現貨ETF 開啟比特幣下一輪牛市?
隨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價格在2020年底開始巨幅上漲,各國大型銀行和機構投資人便開始布局數位資產,並有許多ETF商品陸續推出。加拿大於2021年2月推出全球首支比特幣現貨ETF,而美國雖然尚未開放現貨ETF,但2021年時已有首檔比特幣期貨ETF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目前總資產規模約11億美元。
有別於直接持有比特幣,價格波動高、風險大,加上只能透過加密貨幣交易所購買,需另外開戶,ETF可以讓投資者在原本熟悉的交易所下單,提供了另一種想投資比特幣與相關指數行情的選擇,也有望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資產市場。
去年6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否決加密貨幣基金供應商灰度(Grayscale)的申請,不允許其將旗下比特幣信託Grayscale Bitcoin Trust(GBTC)轉換為比特幣現貨ETF,理由是可能存在潛在市場詐欺與操縱價格等風險,灰度隨後對SEC提起了訴訟。上個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巡迴上訴法院做出有利支持灰度投資發行比特幣現貨ETF的裁決後,市場重燃對加密貨幣的期待,比特幣也應聲上漲。
目前除了灰度投資,全球資產管理巨擘貝萊德(BlackRock)、Invesco、Valkyrie,以及富達(Fidelity)等公司也向SEC提出申請,計畫發售比特幣現貨ETF。
印度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DCX國際市場主管艾雅爾(Vijay Ayyar)表示,「大型機構申請相關ETF的消息,無疑給加密市場帶來了看漲情緒。」
據CNBC報導,Bernstein分析師Gautam Chhugani表示,預計SEC將在明(2024)年第一季批准比特幣現貨ETF。摩根大通的分析師也預測在明年1月10日前開放的機率高達90%。基於對ETF開放的期待,Bernstein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比特幣價格可能在2025年升至15萬美元。
另外,升息普遍來說會將投資人推向較為安全的投資選項,因此對於高風險的比特幣來說一直是負面因素。如今市場預期聯準會升息循環即將告終,也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未來的牛市行情帶來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