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假投資詐騙 連3年財損第一

去年統計出爐,假投資金額逾53億,占整體六成,件數超過1.1萬件

去年詐騙案件統計出爐,假投資金額逾53億,占整體逾六成,其次是解除分期付款8.5億元。圖/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詐騙案件統計出爐,假投資金額逾53億,占整體逾六成,其次是解除分期付款8.5億元。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2023年詐騙案件前三名
2023年詐騙案件前三名

投資詐騙事件猖獗,內政部發布2023年詐騙案件統計,發生件數前三名依序為「假投資」、「假網路拍賣」及「解除分期付款」。其中,「假投資」詐騙案件所造成的民眾財產損害金額高達53.4億元,占整體詐騙財損逾六成,連三年蟬聯詐欺財損金額第一名。

內政部表示,2023年投資詐欺案件造成的財損金額高達53.4億元,占60.2%居冠,其次是解除分期付款財損8.5億元,占9.6%;第三名是假冒公務員,雖然發生件數是排名第九,但財損卻高達5.7億元,占6.5%。

若以發生案件數來看,2023年的投資詐欺共11,719件,占30.8%;其次是假網拍詐騙8,346件,占21.9%;第三名則是解除分期付款,全年共有6,992件,占整體18.4%。

內政部分析,投資詐騙集團的慣用手法,主要是冒用名人的名義成立投資LINE群組傳送飆股訊息,標榜穩賺不賠、高報酬零風險誘使下載投資軟體APP,初期小有獲利,等民眾加碼投資後便音訊全無。

內政部強調,任何號稱有「內線交易」、「穩賺不賠」的管道一定就是詐騙;投資必定有風險,在投資前應先做足功課並循政府認證的官方管道進行投資。

案件數排名第二的是「假網路拍賣」,內政部說,詐騙集團看準民眾撿便宜心態,在拍賣網站或臉書社團推出低於市價商品,等買家下訂匯款後就失去聯絡。

內政部表示,民眾應選擇具第三方支付功能的正規網購平台,不要與賣家私底下用通訊軟體交易;此外,販售商品的價格若明顯低於市價,則屬詐騙可能性極高,也須多留意。

第三是「解除分期付款」,藉假冒客服及銀行人員,向民眾謊稱有筆交易被誤設為連續扣款,要求操作ATM或網路銀行進行「解除分期付款」等詐騙形式也相當常見。

此外,內政部指出,近期也出現「假買家」騙真賣家的詐騙手法,假買家藉攀談表達想購買商品,請賣家於購物平台開設賣場,並以「無法下單」及平台要求賣家先做「簽署金流協定或帳戶認證」為由,傳送偽冒的連結或QR Code給賣家,民眾按照指示操作後,旋即收到假冒銀行客服的來電,一步步落入詐騙圈套。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