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研發追求「more」,期待創造更多利潤,建築防災卻是追求「less」,希望減少災害傷亡。北科大特聘教授宋裕祺長於建築工程、橋梁工程、地震工程及AI於結構工程的應用,台灣幾乎所有結構技師、土木技師、建築師都用過他領銜開發的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系統,協助政府推動危老重建與加速都更貢獻卓著,今(18)日獲頒第六屆教育部國家產學大師獎,為本屆此獎項唯一獲獎人。
宋裕祺率領研究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詳細評估系統」(SERCB),2008年經內政部營建署認證通過以來,迭代更新、增納補強模組理論與驗證,免費提供相關技師、建築師作為重要分析工具,而2014年接續開發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系統」(PSERCB)累積超過2萬棟初評案例,透過AI已能擴大推估到數十萬棟未經初評的建築物耐震力。
他指出,耐震評估做的好,結構補強或拆除重建才有依據,有效減少震災造成的人命傷亡;政府有了這些大數據,才能妥善擬訂防災策略,協助民眾安居樂業。SERCB for Bridges軟體也廣泛用於國道高速公路與省道橋梁的耐震評估與補強工程,近年來亦開發橋梁監測系統,國內數座重要橋梁現地都裝有sensor,訊號不斷回傳,配合AI技術持續監測橋梁健康。
此外,他長年身兼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員、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組長等要職,協助國家審查重大工程並解決工程災害難題;其率領團隊研究的預鑄橋墩工法,榮獲2019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林同棪論文獎,此獎項設立超過半世紀,為目前唯一獲獎的華人團隊;個人亦於2022年榮獲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聯會土木工程教育傑出貢獻獎、2023年當選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士。
名揚土木工程界,竟是源自他對化學的「刪去法」:「當年考上臺北工專(北科大前身),成績可念化工跟土木,對化學比較沒興趣,所以選念土木。」受到北工黃丕陵、蔡金坤、彭添富等老師啟發,奠定他在學術領域的基石。眼看父母持家不易,後來預官與高考公務員的薪水全部交給家裡運用。
拿到清大碩士後,他進入中華顧問工程司服務11年,設計過台北市市民大道高架橋、高屏溪斜張橋、正氣橋、麥帥一橋與洲美快速道路等,其中以貓羅溪鋼拱塔斜張橋最具挑戰性。當時接到任務一年後就要交出設計圖、結構計算書與施工說明書等所有成果,所承受的壓力非常大,為了研究複雜的分析方法,他翻遍中、英、日相關文獻資料,從推導公式、建立最佳化分析模式與編寫程式,期間不斷嘗試、屢敗屢戰,最後順利完成任務,此為國人第一次主導分析設計的斜張橋工程,成果令國際業界刮目相看。
在業界服務同時,也在北工兼職教書,時任台大教授楊永斌鼓勵他再攻讀博士,當時因已有妻兒,內心掙扎三年難下決心,後來在太太全力支持下,決定全職攻讀,在台大教授蔡益超指導下歷經三年,39歲拿到博士學位後,旋即回到母校土木工程系任教。
從產業實務到學術研究,從橋樑設計到耐震防災,宋裕祺近年更領導北科大離岸風電工程研究中心,為政府研擬離岸風電工程設計技術規範,同時開發風電支撐結構分析軟體,不僅將接頭疲勞應力之單一載重分析從傳統需要的13.5小時,銳減到只要10秒鐘,大幅降低風機支撐結構設計的時間成本,更大幅提升整體分析效率,能將上萬筆載重組合的分析時間由原來所需2.5年縮短到半個月即可完成,目前已有外國開發商接洽技術合作事宜。
共同審議風電技術規範的北科大教授尹世洵認為,宋裕祺具業界實務經驗,又有學術背景,論述很有說服力,很清楚唯有本身掌握技術,才能跟國外廠商打交道。尤其他在擔任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理事長期間,帶領工程界爭取到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一期工程,政府同意國內工程顧問機構必須參與至少50%設計工作,突破外商壟斷的困境,同時爭取本土工程技師簽證的權益,協助落實離岸風電工程設計技術扎根台灣。
博士生陳儀諺則是從大學必修課「結構學」開始認識老師,「老師上課從來不帶書,好像所有理論都駕輕就熟,來了就上,而且每次上課都能接續上次結束的地方開始教,超強的!」
投身學界逾20年,宋裕祺已培育約一百位碩、博士生,指導的大學專題生更達上百人,「如果學生在經過大學、研究所訓練後,在社會上能以自己的技術能力安身立命,貢獻國家,這是我當老師最大的成就。」以學術服務產業、挺身為政府建言,致力栽培與時俱進的專業人才,他以身教立下產學合作最好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