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巴菲特與比爾蓋茲初相遇 這句話開啟兩人超過30年好交情

《巴菲特與蓋茲:一段改變世界的友誼》書摘精選

早在華倫.巴菲特(右)與比爾.蓋茲(左)見面前,兩人神交已久。圖/美聯社
早在華倫.巴菲特(右)與比爾.蓋茲(左)見面前,兩人神交已久。圖/美聯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華倫,這是比爾;比爾,這是華倫

比爾.蓋茲很惱火。從他搭乘的直升機向外望去,金色夏陽照在普吉特灣(Puget Sound)寶綠色的水面上,織成一幅絕美風情畫,但他愈看愈惱,因為他根本不想來這裡。那一天是一九九一年七月五日星期五,全美各地都在歡度利用國慶日創造出來的超長週末,但身為微軟的執行長,比爾並沒有將「玩樂時間」放入助理為他安排的、細到以分鐘為單位的行事曆。比爾有事要做。根據《富比士》的排名,當時他是全美第二富豪,但他並沒有為了勇奪全美首富頭銜而埋頭苦幹,這時的他,正奉母命飛往父母親在胡德運河(Hood Canal)的度假屋。她說:「來見見華倫.巴菲特。」—這不是邀請,而是命令。

比爾看不出見華倫有什麼意義。華倫已經是過氣的人物。華倫在《富比士》富豪排行榜排名第八—當然還不錯,但毫無疑問不是自己的對手。和比爾與他那些科技業友人(以及敵人)不同,華倫只會選股,不會創造未來。比爾告訴母親,華倫只會買賣「紙券」,那並不是真正的「增值」。但瑪麗.蓋茲(Mary Gates)堅持要兒子飛來會見華倫。

比爾告訴他的直升機駕駛員,他預計兩個小時後飛回西雅圖。

華倫.巴菲特也想盡快結束這趟胡德運河之行。在驅車前往蓋茲家族度假屋途中,他向同行友人抱怨:「我們花一整天時間和這些人待在一起,到底要做什麼?我們得待多久才不會失禮?」

但俗話說得好:「每個偉大男人背後,必有一位偉大女人。」在一九九一年,比爾有他的母親。華倫的背後也有一群女性支持者:他的妻子蘇珊(Susan);他的同居伴侶艾絲翠(Astrid);還有就是促成今天這趟行程的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凱瑟琳暱稱「凱」(Kay),就是《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那位名聲響亮的前發行人。她是華倫最親密的知己之一,也是她把華倫從奧瑪哈拖出來歡度國慶日。

華倫與凱當晚在《華盛頓郵報》社論主編梅格.葛林菲德(Meg Greenfield)位於班橋島(Bainbridge Island)的家中過夜。這場《富比士》富豪排行榜排名第二與排名第八兩位人物的會面,就是凱與瑪麗.蓋茲想出來的點子。至於這兩位男士能不能處得來,兩名女士都沒把握。她們心想,情況很可能是,兩人相見後不歡而散,比爾會變得煩躁,華倫會溜去找一瓶櫻桃味可樂。但這兩個男人會面的場景一定不會無聊。

直升機終於在震耳欲聾的槳葉響聲中,迎著風在草坪上降落。應邀參與聚會的來賓抬頭觀望:比爾到了。

當比爾與華倫第一次握手時,兩人從對方身上看到了什麼?比爾能感受到這位深獲民眾喜愛的美國資本主義老爹那種慈眉善目的親和力嗎?或者,在華倫的眼神中,他瞥見一絲像是自己的狠勁?在華倫眼裡,比爾身上是不是能看見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另一個腦子裡永遠盤算著數字、不修邊幅的工作狂?

幾年以後,華倫在初會另一位科技大亨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時,搞笑地張開雙手,故做驚懼狀,還對貝佐斯大喊:「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有鑑於微軟當年窮凶極惡的商業擴張模式,華倫在初會比爾時很可能也採取了同樣的做法。

不管怎麼說,在瑪麗與凱惴惴不安的眼神注視下,華倫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問比爾:「你會如何從零開始打造IBM?」

比爾的眼睛亮了起來。

其他與會來賓在周遭遊走的同時,華倫連珠炮似地向比爾提問,而且一一問在比爾心坎上。華倫想知道一切有關軟體這一行的事。他想了解一家像微軟這樣年輕的公司如何把「藍色巨人」(Big Blue* 譯注:就是IBM。)打得措手不及。他要知道有關技能組合與定價問題的各種細節。二十五年以後,比爾回憶說,華倫當時不斷挖著,挖著,問他「從來沒有人問過的好問題」。比爾當時建議華倫拋掉一些「已達頂峰」的股票。華倫回應,他正是因為不理會這類建議,才能達到今天的成就。這樣的答覆一定讓比爾很震驚: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具備能這樣反駁他的權威,華倫是第一人。

他們聊個不停。「我們聊個沒完。」華倫說。比爾是個好老師。而華倫是聰明的學生,渴望了解他之前始終置若罔聞的高科技行業。老實說,比爾與華倫的交談已經多得失禮。瑪麗與老比爾邀了許多大有來頭的友人參加這場聚會,比爾與華倫卻像一對戀人一樣,溜到海灘散步,把這些位高權重的人都拋在身後,讓他們猜不透這兩人到底在談些什麼。望著兩人站在海邊的身影,以善於挖苦人著稱的梅格.葛林菲德或許會對凱說:「這兩人可能是在爭他們的《富比士》排名吧。」「來吧,我們打槌球吧。」

槌球賽結束了。紅日西沉。直升機也返航了。比爾留了下來。

其實,早在華倫.巴菲特與比爾.蓋茲見面前,兩人神交已久。儘管兩人都說多年來彼此有著密切的工作關係,但這是一種不一樣的心靈交往,是一種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友情。一九九一年夏天,兩人都需要一個朋友:對比爾來說,政府剛展開一場對微軟持續多年的調查;華倫則臨危受命,要將瀕臨破產邊緣的「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投資銀行拖出險境。在大眾心目中,兩人都是獨樹一幟的孤獨巨人—比爾是身價億萬的科技神童,華倫是奧瑪哈的先知—但他們都得處處顧及民意,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事業與私生活。兩人還有另一個共同點:在某種程度上,華倫與比爾的成功都與哈佛有關。比爾是因為他進了哈佛,然後退學;華倫則是因為他沒能進哈佛。

比爾結束與華倫的初次會面,返回西雅圖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這位剛結交的摯友提一個問題:依華倫看,最好的商業書是哪一本?華倫寄了一本約翰.布魯克斯的《商業冒險》(Business Adventures)給比爾。這本書將布魯克斯在《紐約客》雜誌發表的文章彙編成冊,詳細討論了「全錄」(Xerox)與「福特」(Ford)等《財富》世界五百強公司主管的成與敗。多年以後,比爾於二○一四年在他的部落格「蓋茲筆記」(Gates Notes)上寫道:「他借我這本書,我們津津樂道談著我們從書中學到的東西。」當時這本書已經絕版,但比爾對它戀戀不捨,還特地為這件事找上布魯克斯家人,請求讓他在網上刊登書中的一篇摘錄—討論全錄公司興衰成敗的那篇。這篇摘錄大受歡迎,《商業冒險》也因此緊急再版。

為鞏固與比爾的友誼,華倫也買了一百股微軟股票。用華倫的話來說,買這一百股就像將一枚硬幣丟進許願池,主要是象徵意義,而不是財務意義。這一百股代表華倫為這位他剛結交的優秀青年在心中騰出的一片空間—他在跑馬燈上見到MSFT(微軟)股價不斷上漲時,就會想起自己擁有比爾如此了解的未來的一小部分。「但願當時我多買一些。」華倫後來開玩笑說。

文章來源:安東尼.麥卡騰著《巴菲特與蓋茲:一段改變世界的友誼》,天下文化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