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數位存取環境的未來 政策制定者扮演關鍵角色

《多元宇宙:協作技術與民主的未來》書摘精選

本書作者之一唐鳳擔任數位政委期間,負責開放政府、社會創新等政務,後來更升任為台灣數位發展部首任部長。圖/中時資料照片
本書作者之一唐鳳擔任數位政委期間,負責開放政府、社會創新等政務,後來更升任為台灣數位發展部首任部長。圖/中時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彌平數位鴻溝

在全球數位化的進程中,臺灣、愛沙尼亞和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等民主國家,無疑成為了典範。這些國家成功的要素,包括政府對於網際網路發展的積極支持,對跨領域專業合作的重視,以及讓在地社區的工作者成為重要的政策和實施參與者。不過,對於數位公共基礎建設所需的長期投資來說,這只是頭期款。這些集體努力不僅推動了社會變革,更有助於鞏固民主價值和形成集體共識。理所當然地,這些在存取權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也是那些最積極擁抱實質數位民主的國家,我們將在下一部分討論。

然而,這樣的積極成果並非常態。數位落差是社會兩極分化的主要例子,尤其是在農村和城市地區之間。在疫情前,全球76% 的城市家庭擁有家庭網際網路存取,幾乎是農村地區39% 的兩倍。疫情過後,隨著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工作、教育到社交活動)轉移到線上,這種差異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根據國際電信聯盟(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的數據,儘管2020 年有4.66億人首次存取網際網路,而且2021 年至2022 年全球使用者的數量和滲透率都將繼續增長,然而,網際網路在存取方面的多面向不平等依舊存在,助長了一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不公平現象。

全球有27 億人仍未連上網際網路,地理分布也各不相同,反應了全球不平等。網際網路中充斥著地理、政治、性別和年齡等多維度的差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球性宏偉的視野、普及實施和大規模推動。

在本書前幾節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從多元宇宙角度理解基本的「存取權」,其中政策制定者的角色格外重要。他們需要關注全球數位分歧,並採取相應措施來解決存取不平等的問題,包括對數位公共建設的投資,以守護線上交流的脈絡完整性。

在開放的同時,每位數位參與者也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照亮網際網路的陰暗角落,彼此守望相助。當然,這個議題涉及全球社會結構和文化多樣性。幸運地,我們現在無需像托克維爾那樣遠渡重洋,就能學習到各國在建構數位民主和永續發展的寶貴經驗。

總之,我們正處於全球轉折點。為了保障和建立更安全、更開放的數位存取環境,有兩個重要的行動方向:

1. 數位基礎建設:開發國際互通的建設模式,克服我們在下文〈5-7 社會市場〉一節中討論的集體行動的挑戰,從而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公平的服務。

2. 資訊完整性:解決模仿模型(所謂的「深偽」〔deepfakes〕技術)帶來的挑戰,以維持語義安全並繼續享受數位時代帶來的益處。

如果我們能夠推進這兩項基本權利,本節描述的其他權利就能夠滲透到所有人的生活體驗中,不僅只是「線上」集體智慧的基石,更是全球日常生活的基礎。正如本書反覆強調的,當今數位環境中的許多公共服務和社會互動,都到資本主義的制約。如今「網路存取是人權」(“internet access is a human right”)幾乎已經是整體民主國家間的共識。接下來的工作,則是解決民主制度與網路存取之間的複雜問題。

資訊完整性的基礎建設

加拿大研究學者蘇珊. 希瑪爾(Suzanne Simard)專注於探討森林的合作性質,她認為野生森林可以被視為智慧系統。森林不僅具有自我洞察和自主發展的能力,而且各式生態元件之間更密切相互作用。希瑪爾在英屬哥倫比亞的古老森林中,研究了樹木根系和共生的菌根真菌如何在土壤下層進行交流。她發現,在這種由真菌網絡牽引的環境中,不同種類的樹木能夠相互傳遞警告信號,並分享必要的糖、水、碳、氮和磷。在生機勃勃的森林中,單一的「母樹」能與數百棵其他樹木建立連接。多棵母樹透過重疊的網絡,確保了整個森林作為集體有機體的連續性,透過開放的連接,來確保安全牢靠的環境。

數位基礎建設,透過開源軟體和開放資料建立起類似的模式。作為全球社群開放的公共基礎,它與成千上萬的數位社群合作,同時提供開放且安全的網際網路存取,並共同防禦當前的數位威脅。源自Cloudflare 的報告顯示,臺灣是阻斷服務攻擊的主要熱點之一。臺灣政府採用了前一節討論的IPFS 框作為網站架構,使其能夠與私人數位服務、新興的開放性網路相互連結、共同防禦。這樣的結構,不但更能抵抗突如其來的阻斷攻擊,且利於與全球技術社群開放合作、相互支持。這提供了一個使系統對抗資訊竄改更為牢固的例證。

此外,在人們存取資訊時,保障可信的脈絡也至關重要。開放政府資料的主要目標與此相符:賦予公民更多權力,使政府更透明、更負責,從而有效地打擊腐敗,使民主制度更有效地為人民服務。烏克蘭的「Diia」和愛沙尼亞的「mRiik」,就是鮮明的信任網路和資訊開放雙向特點的例子。

愛沙尼亞和烏克蘭在數位化方面都很積極,並採用了促進公眾參與的形式。它們使數位技術真正成為公眾必要的社會工具,為公民獲取政府服務和即時資訊提供安全、開放的數位公共服務。「Diia」向全球展示了數位技術如何打破長期存在的腐敗。2024 年,愛沙尼亞推出了最新的應用程式「mRiik」,其設計靈感主要來自烏克蘭應用程式 「Diia」。

數位基礎設施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決方案,各國仍然需要根據發展需求來進行調整。然而,基本功能和民主本質是相近的價值觀,為它的擴展提供了共同基礎。臺灣、愛沙尼亞和烏克蘭,展示了資訊完整性與數位基礎設施如何相互交織,形塑更強大的社會韌性。

總而言之,存取權是實現數位民主和社會包容的基石。要實現這樣的未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技術創新和政策合作。後續的章節將深入探討這些相互交織的問題。

文章來源:衛谷倫、唐鳳著《多元宇宙:協作技術與民主的未來》,堡壘文化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