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於5月14日宣布,為保護美國工人和企業,將對價值180億美元的陸製商品提高或課徵關稅,主要是針對會影響美國未來經濟與國家安全的關鍵產業。其中,大陸電動車被課以高達100%關稅最受矚目。與此同時,歐盟對中國大陸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已於6月12日提出相應措施,美國祭出對大陸電動車懲罰性的高關稅,亦有施壓以歐盟為主的盟國向美國政策看齊的企圖。
●對大陸電動車產能過剩的不同解讀
一為大陸電動車過剩的產能傾銷全球致供給遠大於需求。美方認為電動車產業在大陸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產能攀升,然而大陸內需持續疲軟,產業過度投資,導致商品價格被壓低,當國內市場無力消費生產過剩的電動車,這些低廉的商品出口到歐美時,勢必使得當地企業生存陷入困境。美國認為傾銷除了是對產業的重傷之外,也認為過度補貼是為一種不公平貿易手段。
另一為淨零承諾下,全球電動車市場仍增長不致供給過剩。2023年全球電動車銷量較2022年增加350萬輛(增幅35%),是2018年的6倍。國際能源署(IEA)預估2024年電動車銷量將達1,700萬輛,第一季銷量依舊強勁已較去年同期增長25%。此外,IEA亦表示由於各國的淨零承諾,全球電動車數量將在2030年具顯著性增長。
觀察2023年下半年,全球電動車市場成長之所以放緩,主因是早期採用者購買潮結束、各國補貼政策退場,以及充電基礎設施不足。以德國為例,汽車工業協會建議車樁比是10:1才具有足夠的服務水準,即便時至2023年德國充電樁數量同期增長已達40%,但車樁比仍處於21:1的窘境。預期一旦充電基礎設施完備帶來充足的服務水準,電動車平價化讓車主有更多選擇,在各國綠色轉型的承諾下,全球電動車將迎來一波成長。
●中製電動車銷美數量甚微 美高關稅「預防性」大於「懲罰性」
其實,中國大陸出口至美國的電動車數量甚微,約是美國進口總量的1%,因此加徵關稅乃「預防性」大於「懲罰性」。
美國政府提前在大陸低價電動車大舉入侵美國市場之前,宣布100%高關稅,除了表徵的圍堵中製電動車外,其關鍵零組件鋰電池被認為不僅應用於電動車、電網,亦可用於電潛艇、無人機、無人海上平台等軍事目的,美國欲透過高關稅抑制大陸軍事工業能力,因此100%高關稅是為美國經濟,也是為了國家安全。
●陸製電動車銷歐訂價高 加徵關稅仍具利潤空間
歐盟此次針對性的先將矛頭指向「獲高額補貼的『中國大陸車廠』」,而懲罰性關稅的高低,取決於車廠獲補貼的多寡以及配合調查的程度,配合調查者將在10%既有關稅上加徵21%關稅,不配合者加徵38.1%,其中比亞迪、吉利、上汽分別加徵17.4%、20%、38.1%稅率,中國大陸特斯拉則待調查後予以單獨稅率。根據2023年貿易數據,歐盟每增加10%關稅,中國大陸車廠將增加10億美元成本,但因為中國大陸電動車在歐洲市場訂價遠高於中國大陸售價,甚至高達2~3倍者之多,因此面對高關稅暫時仍有犧牲利潤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第四季至今,比亞迪已超越特斯拉成為歐洲電動車銷售冠軍,因此挑起歐盟執行委員會緊張情緒,加速調查並對中國大陸車廠加徵關稅。6月12日公布僅是第一波,陸續將有如特斯拉、BMW等中國大陸製電動車受到影響。
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全球市場占比不斷攀升,並憑藉其顯著的成本優勢,將電動車低價出口至全球市場,不僅影響貿易流動並衝擊全球汽車產業。美方以國家安全為由,逕行提高稅率至100%,歐盟目標則是保有其在全球市場貿易公平性,因此透過貿易工具調查。相較於美國,歐盟擔憂中國大陸報復手段將反噬自身汽車產業,因此在反補貼調查過程中,儘量以合理的手法為之。即便歐盟課以最高38.1%關稅,部分中國大陸車廠仍有其利潤空間。
近年來,隨著電動車的蓬勃發展,鋰電池產業也迎來了猛爆性的成長,因其生產所需稀有金屬全球儲量有限,故格外具戰略意義,拜登政府加高關稅目的在推動美國和夥伴國家電池製造的發展。此外,鋰電池技術也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可用於製造國防武器裝備,因此美國和歐盟等西方國家開始限制中國大陸在鋰電池產業的發展。美歐的貿易壁壘措施加劇了全球產業鏈的分化,形成了中國大陸和西方國家對立的產業格局,可能將影響全球能源轉型進程。
●提升關稅促使產地移轉 但須注意未來美歐防堵措施
美歐對中國大陸電動車擴徵關稅,無疑是對中國大陸出口的電動車一大打擊,在一定程度上,將促使部分中國大陸電動車廠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以規避關稅。然而,美歐可能會採取進一步措施來防堵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像是美歐可能對從其他國家或地區進口的電動車進行追溯關稅,或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廠在海外投資進行審查限制。因此,中國大陸電動車廠在考慮轉移生產基地時,勢必須審慎評估美歐的潛在防堵措施,而台廠作為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的一環,也應在充分考慮風險的前提下做出合適的決策。(未經MIC許可,不得轉載與作其他用途使用)